一、 “單件流”是一種以在制品為0作為目標的生產形式,即現場沒有足夠的庫存儲備,所以個別工序的延誤會影響整條流水線的效率,個別工序的停滯都會導致整條流水線的停工。
因此,企業在試行“單件流”生產方式前,需要注意從思想上、人員上、技術等多方面做好充分的鋪墊,循序漸進地推行單件流,從而在實質上獲得“單件流”帶來的在管理上、效益上的提升。
(1)統一思想。在服裝企業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創新生產形式往往會遇到許多阻力,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表現在容易流于形式化。“思想決定行為”,在實施“單件流”之前需要對員工進行專業的培訓和動員,把培訓真正落到實處,使員工理解“單件流”的優勢,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取得員工的支持,使他們愿意主動參
與到變革中來。
(2)組建團隊。“單件流”對前置作業的要求非常高,需要組建專業的生產管理團隊。首先必須保證縫制工序流程編排和拆分科學,無交叉,無回流,產品經過各個工序順向流動下去,直至成為成品。其次,各工序的標準工時必須精確測算,以保證實現“同步化”。最后,必須充分了解員工的總體素質及技能分布情況,人盡其才,合理配置流水線每道工序人員,同時還能根據實際情況有的放矢的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培養全能工。
(3)選擇樣板組。將傳統的流水線改革成“單件流”,想要一蹴而就不太現實。國內許多服裝企業的“單間流”實施失敗的原因都是照搬其他企業的成功經驗,結果在自己的企業出現“水土不服”,最后只能繳械投降。
最好先在生產現場選擇一個生產小組作為試點,最大限度的集中資源改革試點借,鑒成功經驗的同時,也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從中尋找和總結適合自己企業的“單件流”運行模式,等到試點的“單件流”實施成熟以后,再推廣到整個生產現場。
二、準確測算工序標準作業時間。
目前,國內的服裝企業多使用的是秒表法,現場或實驗采集數據,然后加上一定的浮余時間。
國際上比較科學的工序時間確定是采用“既定動作標準時間法”,不需要進行時間觀測,使用動作分析軟件對工序使用動作進行分析,加上一定的浮余,如生理浮余、批量浮余等,就可以得出科學的標準作業時間。
目前,服裝行業動作分析及標準時間設定的軟件有GSD(GeneralSewing Data)系統、GST(General Sewing Time)系統等。服裝生產企業需要設立專門的IE部門,用科學的方法測定各工序標準作業時間,并建立工序操作標準視頻數據庫,用來培訓無法達標的員工,使員工的操作科學化,簡易化,標準化。
三、采用混合縫制方式。
服裝有“單獨整件”、“分工生產”(扎流)和“精細分工生產”(小件流)三種縫合方式。
我們可以在一條流水線中采用兩種縫合方式,并且還要互相配合,保證整條流水線的暢通,可以再用內、外線的形式展開。
外線按照“扎流”進行生產組織,每個或每組工人獨立完成小部件加工,如領子,前片,袖子等,工人之間沒有傳遞,互不影響,各自批量完成小部件,實現流水線的柔性,適應款式的靈活變化。
內線按照“小件流”進行生產組織,將外線上加工完成的小部件進行分類,理出一件衣服的所有裁片和部件,并按照一定規則擺放在傳遞筐中,或夾放在吊掛系統的衣架上,以“單件衣服”為單位,投入內線,進行“單件”流水,流水完成后,每個傳遞筐或衣架上即為一件成衣。服裝流水線按照固定的節拍流水作業,每單位節拍即可生產出一件成品,流水線不斷運轉,實現高效生產。
批量較大的訂單可以分出一個生產小組組成外線,進行分工生產,供應多條“單件流”內線。
批量較小的訂單則可以將一個流水線上的員工分出4到5個人組成分工生產的外線,承擔小部件加工任務,其余員工則形成“單件流”內線,按工藝流程順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