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的剖面之一是「工序」。本章將說明對「工序」的思考,以及如何加以改善。
豐田生產方式對工序中「停滯的改善」,是其一大特征。
如果從生產的過程來思考,「工序的改善必須優先于作業的改善」。
2.1工序的內容:
前一章已經說明過「從材料到成品的流動」稱為「工序」,在工序中包含四種現象。
² 加工??變形、改變材質、組裝、分拆
² 檢驗??與標準比較
² 搬運??改變位置
² 停滯??并未實行上述的加工、檢驗與搬運,只是在消耗時間。
而停滯可更進一步地分為以下兩個種類:嗯
Ø 工序間停滯:整個批量在工序間的停滯,等待上一個批量完成加工、檢驗或搬運。
Ø 批量停滯:在批量作業中,例如批量中的某一件在加工,其他的則在等待的狀態。而此等待的狀態又可分成「尚未被加工」與「已經加工完成」的兩種。而這些等待也發生在檢驗與搬運的時候。
圖2是實際工序分析的例子:
2.2加工1的改善
對于加工的改善,有以下兩點想法:
1.從“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的角度看要制造“什么產品?”
2.對所決定的產品將“要用什么方法制造?”
若將原來用螺絲將兩個零件連接起來的產品,改成用沖壓機一次成型,則其加工方式可以完全不同。
或者,原來的設計是由8個螺絲鎖緊的產品,改成單側由掛鉤嵌合,另一邊只用4個螺絲鎖緊就可以了?;蚴窃瓉淼脑O計是鑄造之后,機械加工的產品,改成用薄鐵板熔接的話,其加工方式也可以完全的不同。
于是,對于加工的改善,“價值工程改善”是改善的第一步。
接著,是“已經決定要制造這種產品了,但要如何制造呢?”是第二步的改善。在這個階段,也必須要著眼于以下兩點。
①固有技術的改善??更合適的融解溫度、更合適的鍛造溫度、更合適的切削速度、選用更合適的刀具??
②工業工程(IE)上的改善??采用真空成型、高速電鍍、瞬間干燥??
以往在壓鑄(die-cast)時,都認為“一定會產生毛邊”。因此都只關注于如何有效率地去除毛邊?使用沖壓機取代手工銼除,一次就將毛邊去除,被認為是最有效率的改善。
但是幾年以前,我在西德參觀戴姆勒-奔馳(Daimler Benz)公司時,目睹了“低壓鑄造法”。
他們解釋說,“首先我們鎖緊模具,然后用真空泵抽出模具中的空氣,再倒入熔融的鋁液,結果就不會產生毛邊。這個方法已經發展了10年。”我們看到的鑄造產品的確完全沒有毛邊。
除此之外,我所訪問的瑞士Buhler公司,正是在銷售“真空壓鑄機”。我非常吃驚于鑄造出來的產品“完全沒有毛邊”。當時,我們都
以“如何有效率地去除毛邊”為至高目標而傷透了腦筋,但卻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毛邊”的話,將讓我們的努力化為泡影。于是我深受震撼,“對??!地球上到處都有空氣??!”
從前我們就認知到空氣的問題,因此會有排氣或是除氣的措施。但又有以下兩個矛盾的要求:
① 模具的接觸面必須精密地加工,以便能緊密接觸以防止熔液的泄漏。
② 但同時又要排出模具內的空氣,讓模具內充滿熔液。
所以將熔液以高壓倒入模具,讓空氣由排氣孔排出,在熔液剛滿到澆口的瞬間,即停止澆鑄的操作是非常困難的。
結果,產生了毛邊,大家都認為“注定要產生毛邊”。
然而,若在合上模具之后抽出空氣,接著倒入熔液,結果“完全沒有毛邊”。就如同“遭遇空襲時,與其跑進防空洞,不如思考如何擊落敵機才是根本的對策。”
一回到日本,我即呼吁各公司試行真空鑄造。雖然我們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成功地制造出了“完全沒有毛邊的產品”。
之后,我想“同樣的注塑‘成形’”是否也可活用真空成型技術,透過大阪的“Dia Plastic”公司的冢本董事長的協助與努力,這真空成型技術得以成功,據說得到了“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減少了不良品,減少了成型的周期時間等等好處”。(請參考圖3、4、5、6、7)
1嚴格的「增值作業」定義,顧客愿意付錢的作業。
圖3 略圖4 略
同樣在電鍍時,有所謂的高速電鍍的想法,實際的例子是“將電鍍液噴到電鍍物的表面,而可將表面的空氣強制排出,因此可將電鍍
的時間減少到原來的
1/4。”這個方法不僅可以“減少時間”,更可大幅降低電力的消耗,而產生更大的效果。
另外,在思考注塑“一個成型周期時間中,是否能只干燥一次成型所需的樹脂量呢?”時,發現了“懸浮地干燥小量的樹脂”有可能降低電力消耗到原來的1/4,因此可以大幅地節省電力。
總之,若能更進一步地研究以往已經習慣的方法,將可得到更新、更有效率的方法。因此很明顯地需要進行基于“起源”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