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將供應鏈當作一種思維方式來看待,一種系統思考問題的方式。如果你學過供應鏈管理,那教科書上應該是這樣解釋的:“供應鏈是指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各相關者的連接或業務的銜接,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
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供應鏈是為客戶提供產品或者服務的基礎或前提。大多數企業在創辦初期并不重視供應鏈的建設,導致企業在快速擴張,業務大規模復制的時候,產品或服務總是出現問題,從而導致客戶對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不滿,最后造成客戶對品牌的不信任以至客戶流失。
做好供應鏈管理,能保證產品生產出來且質量有保障,在此基礎上產品或服務能大規模生產或復制,如果一家企業做不到這些就稱不上擁有供應鏈,從而就失去了競爭力,與規模發展失之交臂。
Uber公司的供應鏈
先拿Uber這家新興的移動互聯網新貴來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好了,簡單描述,Uber是向用戶提供打車服務的,它所提供的是一種服務,方便用戶出行的服務,用戶通過Uber的手機客戶端來叫車,然后Uber安排車輛來將用戶從一個地方載到另一個地方。
Uber的供應鏈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司機與車隊的建設,另外一部分是手機客戶端的升級與維護。也就是說一部分是硬件的,另一部分是軟件的。
拿Uber中國區來舉例子,在硬件部分的供應鏈建設上,Uber通過與汽車租賃公司合作來解決司機與車隊的供應問題,在一個城市中需要與多家汽車租賃公司進行合作,同時還需要對司機進行培訓,以及涉及到市場開拓的模式,與租賃公司司機的協同和利益分配,因為不僅是車輛與司機數量的增加和司機提供良好的服務,更重要的是不同城市的業務復制問題。
在軟件部分的供應鏈建設則包括了云計算、定位、數據分析、訂單處理、支付等等軟件服務的開發和維護,而這部分由Uber在美國的技術團隊來完成。
不管是硬件上的還是軟件上的供應鏈建設,對于Uber所提供的服務來講都是缺一不可的。而供應鏈上的建設也對業務多元化產生了實質的影響,比如Uber一直想提供的快遞服務。
需要考慮的是提供一個產品或者一項服務,如何保證產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是供應鏈的一環,在保證質量的同時能夠大規模復制是供應鏈的又一環,兩環都缺一不可。
阿里巴巴的生態系統亦是供應鏈系統
京東這樣的自營電商需要建設供應鏈沒錯,為什么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商平臺也需要供應鏈呢?都可以稱為供應鏈,只是對于每家企業來講涵義不同罷了。淘寶、天貓是電商網站,他們是為網購用戶提供網購服務的,而網購的環節則包括了產品頁面信息、訂單處理、支付、產品、快遞等。
與其把淘寶、天貓理解為一個生態圈,不如將它們理解為一個供應鏈系統,這套系統里面包括了賣家、第三方服務商、阿里的技術團隊、支付寶、倉儲物流公司、快遞公司等。這樣去考慮就不難理解最近阿里巴巴在做的許多事情,比如天貓國際,戰略重心放在大數據和云計算,支付寶,還有菜鳥網絡。因為只有把這些都做到了,阿里巴巴才能為更大規模的用戶提供優質穩定的服務。
如何理解Google、Facebook這樣的純互聯網公司的供應鏈?
Google提供的是搜索服務,Facebook提供的是社交服務,首先兩者服務都需要有互聯網才能實現,所以連網是基礎,現在你明白Google的ProjectLoon項目和扎克伯格的internet.org計劃了吧。
其次兩者的服務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以及需要大量的數據處理,所以Google和Facebook都在全球建設數據中心,同時也需要龐大的技術團隊為整個服務搭建架構、軟件以及后臺系統,技術人員和產品人員是純互聯網公司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如果缺少了這些,Google不會像今天這樣給數以十億用戶提供服務了。我們也可以這樣來思考供應鏈,它是產品或服務能提供以及大量提供的前提,它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回到傳統行業來談供應鏈
接下來來談傳統行業或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側重去談為什么規模始于供應鏈。
比如餐飲,一家連鎖餐飲企業,希望擴大規模,那優質的產品標準化輸出是供應鏈的一環。比如外婆家推出一道性價比很高的菜,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尋找能大規模初加工這道菜的工廠。
比如服裝,一家服裝零售企業,要想擴大自己的規模,需要的是滿足用戶需求的高質量服裝。比如ZARA,柔性的生產供應鏈和龐大的設計師隊伍,再比如優衣庫,有強大的企劃團隊和生產工廠以及原材料供應體系。再比如美團,美團是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結合的絕佳例子,簡單來說美團提供的是團購服務,而團購最核心的是商家,所以美團有一只幾千人的地推團隊在全國各地做商家開發工作。源源不斷的商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團購優惠才是美團的供應鏈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