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咨詢】導讀
做質量的,不知道質量的起源在哪里,質量的鼻祖是誰不應該吧!
不是做質量的,不過經常和吵架的(比如做生產的、做開發的),連吵架的人來頭是哪都不知道也不應該吧!
那還不趕緊來看看?!
中國人講究傳承,小時候看武俠小說,那些人物一出場便報上名號:“我乃全真華山派第十八代傳人張XX”。頓時間,一股師出名門,根正苗紅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不僅是虛擬的武俠世界,在生活中也經常見到各種傳承。比如,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
木匠行業的開山鼻祖——魯班
孔子第78代傳人——孔眾
那么問題來了?
做了這么多年質量,你知道質量的起源在哪里,質量的鼻祖又是誰嗎?
1
原始人——質量的萌芽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很久很久之前聊起。
話說,還在原始人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學會利用工具(武器)來捕殺獵物。
捕殺過程是很危險的,尤其是在面對那些兇猛的野獸的時候,常常造成人員的傷亡。
經過多次血淋淋的教訓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反思造成捕殺危險的原因,總結下來無非以下三點:
敵人太兇殘——熊呀狼呀啥的猛獸太厲害
己方學藝不精——豬隊友、自己戰斗力不強
武器不給力——刀不快,棒子不結實
我去,這是誰做的棒子呀,齒都掉了!想坑死人呀!
敵人太兇殘,咱祖先沒辦法。
己方學藝不精,祖先們懶不愿意鍛煉。
誰都別勸我,我不想動
剩下的只能從武器給力上下功夫了!
那么,武器怎么樣才能給力、哦不,持續給力呢?
雖然那會兒我們的祖先還不知道啥是質量,但卻知道要去制造質量好的武器!
這就是質量意識的萌芽!
2
封建時期——質量意識的發展
同原始人一樣,封建時期,我們的祖先還是沒有將“質量”這個詞提出來,不過“質量”的意識卻在他們留下的著作中處處體現出來。
a
第一部質量法
《禮記》詳細記載了周朝對食品交易的規定。
“五谷不分,果實未熟,不粥于市。”
講得是那些五谷呀、果類呀,沒熟是不允許在市場上販賣的,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部《食品質量法》了,從國家的層面頒布法令保護顧客的要求。和現在的汽車《三包》作用是一樣一樣滴。
周朝的猴子:煩人!想吃個青香蕉都買不到
b
操作及檢驗指導書
而《考工記》而是一版杠杠的標準化操作指導書,記錄了周朝關于各類器具制作標準及工藝規程。
還包含了不合格品的判定標準(檢驗指導書)。
“審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
翻譯成汽車行業大白話就是:看看一個零件(質量)好不好,要去看零件的直不直、彎不彎(尺寸),是啥材料做的(材質)。
那會兒一直打仗,我們的老祖先還對重要的武器——弓箭的質量進行了標準化要求:
①弓體輕巧而強度高;
②開弓容易且彈力大;
③多次使用,弓力不減弱;
④天氣變化,無論冷熱,弓力保持一致;
⑤射箭時弦聲清脆、堅實;
⑥開弓時,弓體正、不偏扭
c
追溯性
不要以為現在社會才講究追溯性,這可是我們祖宗玩剩下的東西。
《禮記》中“月令”篇,提到早在先秦時期,要求: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講的就是在生產的產品上要刻上工匠或工場的名字(物勒工名),如果檢驗人員發現質量不好就要處罰和治罪。這和現代的打點、貼條碼、刻時間鐘功能是不是一樣滴?目的是保證追溯。
現代的“刻字”
d
測量工具/單位
秦始皇還干了一件現在看起來都很牛叉的事情,統一度量衡,避免了混淆、扯皮事情的發生,為提高產品質量奠定了基礎。
就好比現在很多單位就很煩人,比如壓力單位,什么巴呀、兆帕呀、毫米汞柱呀、標準大氣壓呀,看煩不煩死你!
秦始皇:朕還是一名出色的質保經理
圍觀群眾:樓上說的好呀,我頂呀~
在《唐律疏議·雜律門》中還規定:測量工具必須每年8月接受檢驗,只有經過檢驗并帶有檢驗印記的方可使用。
e
先期控制
我們神醫扁鵲,更是將質量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在《魏文王問扁鵲》里,有這么一段描述。
魏文王問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
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吃驚地問∶“你的名氣最大,為何長兄醫術最高呢?”
扁鵲慚愧地說∶“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在本鄉里。
而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覺得他水平一般,但在醫學專家看來他水平最高”。
能將質量事故在“病”情發作之前就消除掉,才是質量管理的最高水平。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3
資本主義時期——百家爭鳴
封建社會是以手工業為主。其產品的質量完全是由工匠本身的技術水平來決定。
檢驗也掌握在工匠自己手中。主要是依靠工匠的實際操作經驗,憑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計和簡單的度量衡器測量而定。
比如上面這籠包子,其大小、外形和捏包子師傅的水平直接相關,而且也不大會有專門一個人來檢驗包子的外形。
而改變這一切的是下面這位大哥——F.W.Taylor,泰勒。
這位大哥其實也是個苦命的娃。
雖然出生于一個富有的律師家庭。
也通過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法律系。
以為自己即將邁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的時候。
就輟學了!輟學了原因是眼疾。
律師當不成了,可人還是要生存的呀。
于是這哥們到了水壓工廠當模具工和機工學徒。
一干就是16年。
這16年里,這哥們也是無聊的緊,心中的才華無處得以施展,于是就潛心研究起勞動時間和工作方法,一不小心就研究成了“科學管理的爸爸”(科學管理之父)。
除了生了科學管理這個娃,這哥們還在外面有個“質量管理”的私生子——將檢驗從生產中分離。
于是質量進入了新階段。
a
質量檢驗階段
資本主義時期,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工業化企業的大量出現,大批量生產成為可能。
由于企業規模的擴大以及企業內部分工的細化,泰勒提出把檢驗從生產中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檢驗部門。
按照規定的技術要求(而不是工匠自身的經驗),對已完成的產品進行質量檢驗,防止不合格品出廠。
但這個階段的檢驗方式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1)不合格都已經生產出來了,屬于事后把關。
(2)全數檢驗,成本增加,檢驗員壓力大。
檢驗員:累死我了,不檢了,讓我躺會
(3)破壞性檢驗,對于需要破壞性檢驗的項目,難以權衡是要去少破壞產品呢還是保證產品質量,比如軍火的檢測。
有不足就得改進提升呀,于是,一位戴眼鏡的、文質彬彬的大叔帶著他的控制圖出現了。這位大叔叫:W.A.Shewhart,休哈特。
b
統計質量控制階段
羞大叔的貢獻在于將注意力從產品轉移到生產產品的過程上去了,強調進行工序控制,突出了質量的預防性控制與事后檢驗相結合的管理方式,質量也就進入了統計質量控制階段。
而羞大叔人命根子——控制圖,就是對生產過程的關鍵質量特性值進行測定、記錄、評估并監測過程是否處于控制狀態的一種圖形方法。
控制圖
后來,美國的道奇H.F.Dodge和羅米格H.G.Romig提出了抽樣檢驗法,解決了全數檢驗的難題。
有朋友可能會好奇這些人怎么這么厲害,怎么會知道什么樣的過程會生產出不合格的產品呢?
其實它們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統計學。
一看就知道不是省油的燈,還是別點開了!
雖然統計學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提出的比較早,但在廣泛應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事。
戰爭中,軍品不允許事后檢驗、全數檢驗,統計學大放異彩。
炮彈檢驗時全爆完了,還用什么打仗呀?
c
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再到后來,人們發現質量不僅是質量部門的事,光控制生產過程也是不夠的,于是,下面這位老帥哥,費根堡姆(美國人)提出了全面質量的概念。
全面質量概念的誕生還要得益于科技的進步。
隨著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大量涌現,工業產品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新產品層出不窮。
對于復雜的產品來說,影響質量的因素已不是幾十、幾百個,而是成千上萬。對一個細節的忽略,也會造成全局的失誤。
在這種情況下,僅在制造過程實施質量控制,已不足以保證產品質量,必須應用系統原理、行為科學等理論對產品質量形成全過程實施質量管理。
需要強調的是,全面質量概念雖然是由美國人提的但卻是由日本人將這一概念真正發揚光大。
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全員參與
顧客為關注焦點
系統的管理方法
持續改進
預防為主
4
說好的鼻祖呢?
好吧,看了這么多,我知道原來質量源遠流長。也知道了質量發展的各個階段??墒?,質量的鼻祖到底是誰呢?
“小唐老師,我點開你這篇文章目的其實單純,就是想看看自己鼻祖是誰,然后出去吹吹牛的。”
咦,你身上有蟲子,我目的也很單純
其實小唐老師也沒有答案,為什么?
我們先來看看到底啥是鼻祖。
鼻祖:遠祖之父,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
后來,鼻祖的概念延生到某一學派或某一行業的創始人。
那么,你覺得質量的創始人到底是誰呢?
秦始皇、扁鵲、泰勒、休哈特還是費根堡姆,歡迎留言告訴我,也好出去吹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