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件流”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這是基于精益生產的基礎上所倡導的理想模式。顧名思義,“單件流”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流水線生產模式,進行精益生產。對此說法,褒貶不一,有人感嘆它能帶來的未來效益不可估量,而有人卻認為此想法過于天真,為何差異如此之大,是理想還是現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的生產模式是“捆包式”。這種模式將產品的制作分解成若干道工序,然后每一個工序由一個或多個工人來做,即每名工人手上都有一批半制成品,待他全部完成自己負責的工序后,才交給收發員,再交給另一名工人處理另一工序。這做法的好處是個人效率高,但缺點卻是整體效率低,因為工人與工人之間(即工序與工序之間)容易出現閑置時間。再者,廠房內還會堆積大量半制成品,既浪費空間,也可能間接造成資金積壓(因半制成品未能及時出貨)。
單件流作業是指工序與工序之間(亦即工人與工人之間)的半制成品要達到零(最理想狀態),或者只有一件。這做法的好處是,可以將工人的閑置時間減至幾于零,提高工廠的整體效率。而且,工廠減少積聚半制成品,可以省回大量空間。同時,產品也能適當分批出貨,可應付一些急而小或者款多量少的訂單。
單件流式作業方還有另一大好處,就是若有工人出錯,可能第一件就能發現(因下一工序的工人已知道),方便實時糾正。若是“捆包式”作業方式,則往往錯了一批才知道。工人之間因為互相檢測,團隊精神也好了,連帶監管的精力也少了。
此外,以往每名工人都會花不少時間去解繩、綁繩、點數,以及剪下用以計算工資件數的工票,再傳送給下一道工序,這些都是非增值動作,相當浪費時間。單件流是按團體計件。因為原則上,每組的工人當日的生產量都是相同的。若有個別較耗時的工序需由2名工人負責,只要給她們一個計數器就行(因兩人的件數合計應等于其它工序一人的件數)。
因此,與傳統生產方式不同在于,傳統生產方式的生產線處于被動,只能等待前一個部門的物料、開料、輔料來決定生產的正常運作,而單件流水生產處于主動,是一種“后拉式”生產法,它通過后工序向前工序要貨來拉動整條生產線的快速流動,以達到減少在制品,提高產量和效率的目的。它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良性競爭機制,成品的完成周期大幅度縮短,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能夠得到迅速的解決,不會形成大批量的半成品積壓,便于控制生產進度,成品的產量能夠有明確的目標與計劃,更能夠滿足客戶的及時交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