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流傳了2000多年的故事……歷來一直為國人所熟知
有一天,扁鵲去見魏王,魏王說:“我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擅長醫術,你跟我說說,你們三人中,誰的醫術最高明???”扁鵲老老實實的回答:“我大哥醫術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醫術最差。”魏王驚訝地問道:“那為什么你天下聞名,而他們兩個卻默默無聞呢?”
扁鵲說:“因為我大哥給人治病,總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這個人得了病,但還沒有顯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給消除了。這個病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在給別人去除預先的病。
我二哥只是在病兆初起之時,他一用藥就把病給除去了,大家總認為他能治的是小病,不知道這個病如果發展下去,那就是要命的大病啊。
我的醫術最差,因為我只能在人已經生命垂危的時候才出手治病,往往能夠起死回生,所以我的名聲就傳遍天下。
這個故事給我們提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對于善于解決問題的“能人”的標準和評價問題。在企業里也有這樣三類“能人”,一種是在管理或具體工作中有比較大的問題暴露的時候,開始籌劃解決,大刀闊斧,在周密的個人或團隊努力下順利解決了問題的肌瘤,使工作重新走向發展正軌;第二種是在管理或具體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還沒有釀成嚴重后果的時候,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避免了公司損失的擴大;第三種是在管理或具體工作中,當問題剛剛有些苗頭的時候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及時將問題扼殺在搖籃里。在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對同樣一個問題的處理解決,最優思路是第三種,第一種思路可能是屬于好方案中的中下策。這就是扁鵲弟兄三人的差別。
在具體企業里的事務處理上,重點表現在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與控制方面。作為企業管理者,每個人都會很自然的想到象扁鵲的兩個哥哥這樣的一類人,才是我們企業最需要的。雖然相信我們的企業里會有很多這類人,然而他們卻是象扁鵲的兩個哥哥一樣默默無聞。因為他們看起來并沒有象扁鵲們一樣做的轟轟烈烈,業績一、二、三等等說的清清楚楚,所以在一般具體考核與評價上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往往給予的評價與個人的實質性工作貢獻有較大的差距,時間久了,這個人的成就感就無法得到最基本的滿足,無法發揮更大的價值,甚至會另尋平臺發展。對于企業來講,這種潛在的損失是非常大的。如果這樣一批人在企業有好的發展,那絕對是“寶貝”。
▌那么,我們如何去尋找發現和挖掘這種潛在的人力資源呢?扁鵲的“哥們”在哪里呢?我想有如下幾點是企業管理者應該做的:
▌1、要加強具體工作中的計劃管理
計劃做得如何,計劃管理的如何,反映了計劃者對自己工作的前瞻性的管理和預見性解決措施,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又能夠反映出對本職工作的及時糾偏能力和橫向縱向的溝通協調能力。
▌2、要加強總結性的工作
一個項目做下來或者一件事情做下來,企業管理者一定要組織好工作的總結,包括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和原先的一些預備方案的比較等,暴露每一個工作鏈條上出現的問題和優點累計,這樣就會對這項工作鏈條的每一個崗位都會有個相對較為準確的判斷。
▌3、誰來充當關注者和評價者
要倡導和要求具體事務管理者和相關的部門關注并記錄這方面的信息。不僅只重視結果,更多的要重視過程,要多關注每一個崗位他們的具體工作環境,一件事情是在一個什么樣的條件下完成的,這個很重要。在具體用人和評價上都應給予實實在在的肯定。當大家都來關注的時候,企業工作氛圍就會慢慢的變化了,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企業文化的再造過程。
▌4、要有適當的激勵機制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個好的管理者首先就是善于發現或培養好的人才,當一個好的管理者發現并任用一個好的下屬并為企業帶來價值的時候,企業怎樣給這個背后的管理者一個好的評價,這個很重要。從企業外部推薦人才要獎勵,從內部培養和發現人才更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