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工作改善
1、工作改善的重要性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改---將過去的功能、動作或行為加以變更;
善---比以前做到更好、更輕松;
2、認識問題
2.1 問題的定義
實際情況和標準情況之間的差異
-
大問題
-
小問題
-
嚴重問題
-
輕微問題
2.2 問題的類型
□發生型問題(短板)—當前確實存在的
□設定型問題(課題)—要求標準變化帶來的問題
□將來型問題(風險)—現在未發生,預計以后可能發生
---日本能效協會
2.3 對待問題的態度
出了問題是好事還是壞事?
壞事——出事了嘛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
對待問題的態度:
-
既重視又不重視;
-
正在做又沒有做;
-
事后總結不到位;
-
事中控制嫌麻煩;
-
事前預防不習慣。
如果,滿足于現狀 ,僅關注眼前的問題——就不會產生對問題的認識;
在期望值高的人眼里這個世界充滿了問題
3、問題描述
3.1 問題描述的現狀
-
模糊而不夠精確
-
想當然而不習慣還原真像
-
標準不統一或經常變化
3.2 正確描述問題的習慣
-
先說過程,不說原因;
-
說自己,不說別人;
-
要精確,不要模糊;
-
要事實,不要感覺;
3.3 正確描述問題的工具-5W2H
(1) WHY——為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2)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3) WHERE——何處?在哪里做?從哪里入手?
(4) WHEN——何時?什么時間完成?什么時機最適宜?
(5) WHO——誰?由誰來承擔?誰來完成?誰負責?
(6) 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實施?方法怎樣?
(7)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數量如何?質量水平如何?費用產出如何?
4、問對問題
問對問題——有效解決問題的前提
當我們碰到問題時,不要直接去找解決方法!因為在原有的思考水平下產生的問題,是不可能再用原來的思考來解決的,否則這個問題也就不會產生了。
——愛因斯坦
問題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問題往往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結果。因此,做問題分析時,我們需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并且對每一個可能的原因都深入進行原因分析,直到最后的原因就是結果為止,并且對最終的原因進行要因分析,從而達到最終解決問題。
實用分析解決問題的模型
4M1E---分析問題的工具
魚骨圖
總 結
1.問題描述需要標準化、具體化、數字化;
2.對問題進行排序,用全局的觀念去解決;
3.用5W2H分析問題
4.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排序,找出關鍵因素;
5.現場問題需要現場、現狀、現物分析。
5、工作改善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工作分解
工作改善的第一步,就是通過工作分解,將現行作業的實際狀況,正確地、完整地加以記錄,掌握與作業有關的所有事實。
A、工作分解的目的是什么
掌握完整正確的實際狀況。
發現改善的必要點。
將每一個細目,按順序毫無遺漏地加以調查。
B、細目是什么
細目就是細小的事項。作業中的每個動作都可看作為一個細目。
以組件的制作與包裝為例,整套作業程序可以分解為以下細目:
-
電池片、背板、EVA、玻璃、焊帶的準備作業
-
壓帶焊接作業(將焊帶焊接在電池片上)
-
壓帶檢查作業
-
串帶作業(將壓帶好的電池片用串聯銅帶焊接連成12片一串)
-
排版作業(將6串排版好的電池片按照圖紙要求擺在玻璃上)
-
鋪設作業(將EVA、TPT鋪設在電池片上)
-
層壓作業(將鋪設好的電池板組件高溫層壓固化)
-
修邊作業(將層壓后的電池板邊緣多余的EVA、TPT切除)
-
裝配作業(安裝邊框和接線盒)
-
電性能測試
-
清潔作業
-
包裝作業
C、細目如何分 細目分得愈細致,對細目的核檢就會愈徹底, 相應的,工作改善也就可以做得愈全面。
D、細目如何表述
F、在什么場所進行工作分解 工作分解必須要在現場一面觀察一面進行。單憑假定和想象是不能掌握事實真相的。
G、其他留意點依據前面提到的《作業選擇表》來決定要把作業分解到哪一范圍。細目盡可能地取小一些要毫無遺漏地記錄每一條細目,包括等待的動作。分解重復的作業時,要按個人別來劃分細目,或在摘要欄記錄個人要做的事項。分解共同作業的工作時,要按個人別來劃分細目,或在摘要欄記錄個人要做的事項。
第二階段——就每一個細目作核檢
A、對每一個細目進行六項自問(5W1H)
為什么需要這樣做(WHY)?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WHAT)
在什么地方進行最好(WHERE)?
應該在什么時候做(WHEN)?
什么人最適合去做(WHO)?
要用什么方法做最好(HOW)?
B、同時進行另外九項自問
材 料
能不能使用更好、更便宜、更容易獲得的材料?
此作業所產生的廢品能否用于其他的生產?
不良品或廢品能不能減少到最低限度?
材料規格是否已有明確的規定?
設 備
是否利用了適當的設備?
作業員持有哪些設備?
工 具
是否利用了適當的工具?
作業員持有哪些工具?
量規、治具、裝置是否已準備妥當?
設 計
品質是否能通過設計或施工說明的變更來改良?
通過設計的少許變更能否節省材料或時間?
公差是否需要?
安 全
作業是否容易而且安全?
作業員是否充分理解安全規則與災害預防方法?
是否使用了正確的安全裝置?
是否想到事故會造成勞動力、機器和材料的浪費?
機 器
是否運轉至最高效率?
是否處在最佳的運轉狀態?
是否正確地使用?
是否使用最適合于工作的機器?
機器或作業員的等待時間能否被利用?
配 置
倒回的次數是否在最低限度?處理次數與移動距離是否在最低限度?可利用的場所是否已全部使用?通路的寬度是否足夠?
動 作
所有的物件是否都在適當的動作范圍?
能否利用重力的補給裝置或落下送出裝置
(即需不需要輔助裝置)?
兩手是否得以有效利用?
兩手把持的方法是否需要全部淘汰?
整理整頓
作業場所與材料場所的秩序是否良好?
不良品放置場所能否作為作業員、機器的作業平臺之用?
不需要的物件是否都收拾好了?
處理不良品、報廢品等是否定時?
必要的物件有沒有放置在正確的場所?
C、收集整理構想
產生構想時的處理方法。
在自問之前有了構想應當怎樣做。
在自問完畢之后有了構想應當怎樣做。
第三階段——展開新方法
A、展開的順序
必須按照刪除、合并、重組、簡化的順序進行。
B、合并的注意事項
這里所謂的合并,是指對于細目的必要合并,而并不是指物品的合并。
C、簡化的四項原則
將材料、工具及設備安排在動作范圍內的最合適位置
利用重力的饋料(給料)裝置
要有效利用雙手
用兩手同時進行裝配等動作,使雙手的效率發揮到最大。
盡量應用工?;蚱渌潭▕A具
動作改善四原則
D、展開新方法時的注意事項
展開新方法時,有必要借助下屬、同僚、上司及其他有關系的人的 意見來展開。 新方法必須仔細記錄在工作分解表或者提案表上,由此可以做到有完整的記錄。
E、提案表的寫法
原則上,在撰寫提案表時,首先,應闡述新方法的效果,如果可能,盡量以具體的數量或金額表示; 其次,將新方法的內容,清楚明白地列舉出來,以便于別人了解; 另外,有關協助者的姓名也應當記錄在表中,以承認其貢獻。
第四階段——實施新方法
-
使上司了解新方法
-
使下屬了解新方法
-
照會負責安全、品質、生產以及成本等方面的部門,征得其同意
-
將新方法付諸實施,一直用到下一次改善之前
-
對別人的貢獻應予承認
工作改善
1.工作分解
⑴ 完全按照現行的工作方法,將工
作的全部細目記錄下來
⑵ 把分解出的細目列舉出來
2.就每個細目作核檢
⑴ 自問下列事項(5W1H)
what/why/who/when/where/how
⑵ 下列事項也應一并自我核檢:
材料、機器、設備、工具、設計、配置、動作、安全、整理整頓
3.展開新方法
⑴ 刪除不必要的細目
⑵ 盡量將細目加以合并
⑶ 重組細目改善的順序
⑷ 簡化必要的細目
⑸ 借助他人的意見
⑹ 將新方法的細目記錄下來
4.實施新方法
⑴ 使上司了解新方法
⑵ 使下屬了解新方法
⑶ 照會相關部門,征得它們的同意
⑷ 將新方法付諸實施
⑸ 對別人的貢獻應預承認
6、流程分析
通過對現有工作流程分析、改善,節省不必要的浪費與等待,提高生產工作效率,我們稱之為流程分析。
生產流程分析者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具體的目標各有不同,但主要不外乎以下幾類:
1.改進工藝,完善工藝細節,提高產品品質;
2.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和消耗;
3.減少無意義的等待過程;
4.縮減工序中和工序交接的搬運距離;
5.盡量避免信息傳遞中的失真造成損失;
6.改善生產環境,保證生產品質;
7.降低水電等能源消耗;
8.合并相關工序,減少交接過程等等;
IE手法
“IE手法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以事實為依據,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對生產系統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并對系統問題進行合理化改善,最后對結果進行標準化的方法。”
IE七大手法:
1、動改法(人體動用原則、工具設備原則、環境原則)
2、防呆法(11個原理)
3、五五法(問5次問什么,5W1H)
4、人機法(減少機械設備閑置現象,平衡機械或作業人員負荷,減少作業人員等待時間)
5、雙手法
6、抽查法(調查操作者或機器的工作比率與空閑比率,制定時間標準)
7、流程法
常見的12種浪費動作:
① 兩手空閑
② 單手空閑
③ 作業動作停止
④ 動作幅度過大
⑤ 左右手交換
⑥ 步行多
⑦ 轉身角度大
⑧ 移動中變換動作
⑨ 未掌握作業技巧
⑩ 伸背動作
⑾ 彎腰動作
⑿ 重復/不必要動作
動作經濟原則:
動作經濟的四個基本原則
☆ 兩手同時使用
☆ 動作單元力最少
☆ 動作距離最短
☆ 動作輕松、容易
肢體使用原則:
-
雙手同時開始同時結束動作
-
雙手動作對稱反向
-
身體動作以最低等級進行
-
動作姿勢穩定
-
連續圓滑的曲線動作
-
利用物體慣性
-
減少動作注意力
-
動作有節奏
作業配置原則:
-
材料工裝的3定
-
材料工裝預置在小臂范圍內
-
材料工裝的取放簡單化
-
物品的移動以水平移動最佳
-
利用物品自重進行工序間傳遞
-
作業高度適度以便于操作
-
需滿足作業照明要求
機械設計原則:
-
用夾具固定產品及工具
-
使用專用工具
-
合并兩種工裝為一個
-
提高工裝設計的便利性,減少疲勞
-
機械操作動作相對穩定,操作程序流程化、標準化
-
操控程序與作業程序配合
7、預防問題
“預防”—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
異常分析會:
□銷售異常分析會
□交付異常分析會
□品質異常分析會
□成本異常分析會
□績效分析會
□項目進度分析會
如何開好異常分析會:
-
過程、應急、預防、關聯、結果
-
歸類、經驗推廣、資源、政策
-
同類問題不再發生
-
不會做(能力)、未做(要求/態度)
-
沒法做(說/未說)
-
在會上布置處理異常為時已晚
A. SPC(統計過程控制)
□1924年休懷特博士在貝爾實驗室發明了品質控制圖;
□1939年休懷特博士與戴明博士合寫了《品質觀點的統計方法》;
□二戰后美英將品質控制圖方法引進制造業,并應用于生產過程;
□ 1950年,戴明到日本演講,介紹了SPC ;
□美國汽車制造商福特、通用汽車公司等對SPC很重視,所以SPC得以廣泛應用;
□ISO9000質量體系亦注重過程控制和統計技術的應用;
風險順序度數 RPN
RPN = ( S ) x ( O ) x ( D )
風險順序度數
S=Severity
嚴重度
O=Likelihood of Occurrence
頻度
D=Likelihood of Detection
探測度
B. 5S
C. FMEA
FMEA起始于60年代航空航天工業項目。
1974年美海軍用于艦艇裝備的標準《艦艇裝備的失效模式和后果分析實施程》,首先將它用于軍事項目合約。
1970年晚期,汽車工業將FMEA作為在對其零件設計和生產制造的會審項目的一部分。
1980年初,產品事故責任的費用突升和不斷的法庭起訴事件發生,使FMEA成為降低事故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并由開始的500多家公司擴展到其供應商。
1993年包括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和美國質量管理協會在內的,美汽車工業行動集團組織采用、編制了FMEA參考手冊,2001年7月發布了FMEA第三版。
D. 頭腦風暴法
一種通過集思廣益,尋找新思維、新觀點的管理方法。
E. 防呆法
-
外行人操作也不會搞錯的結構。
-
任何人都不會搞錯的作業結構。
-
錯誤要發生時,能防范未然的結構。
防錯十大原理
-
斷根原理
-
保險原理
-
自動原理
-
相符原理
-
順序原理
-
隔離原理
-
復制原理
-
層別原理
-
警告原理
-
緩和原理
F. 精益、6δ
精益:減少浪費
6δ:減少波動
8、持續改善
為什么持續改善不持續?!
持續改善的階梯:
-
(前提)認識高度、目標明確
-
(基礎)自我改善
-
(路徑)指導下屬提升
-
(關鍵)過程控制
-
(動力)員工在過程中受益
-
(目的)自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