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傳統的維修組織是為適應集中式維修而設立的,通常以職能式組織為主。后來,企業有了專門的設備維修管理部門和維修中心負責設備維修,這種機構又發展為可對外開展業務、以贏利為目標的專業公司,不但承擔原企業的維修,還對外承包維修合同。后來又有人主張分散式維修,即由各個生產部門負責本部門的設備維修,企業不設立維修中心或車間。
全面規范化生產維護體系主張操作工自主維修。強調員工的多技能(multi-skill)和多任務(multi-task)。適應這種維修管理模式的組織以直線式為主。上述兩種方式都是現實存在的,也都不缺乏成功的案例。在企業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完全集中或完全分散式的維修都可能造成問題。如維修效率下降、服務的不及時、停機損失增加等。有的企業開始實施選擇性的集中和分散,就是部分專門設備集中維修、部分簡單設備分散維修;也有的企業采用集中分散結合形式,即生產部門只做機械部分修理,電控部分修理由專業隊伍完成;或者生產車間通過自主維修活動承擔大部分維修任務,專門維修組織只承擔通用、公共設備維修,承擔緊急支援、重要疑難問題解決、設備技術改造和新設備的引進。與此相適應的組織結構應以直線職能式為主的結構。直線職能式的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由于產品的壽命周期日益縮短,生產柔性不斷加強,現代企業開始采用矩陣式組織結構,維修管理也開始適應這種矩陣式管理。按照矩陣式管理,設備管理科(或資產管理中心)負責設備臺帳、備件供應、維修計劃、維修合同等內容,直接為產品和項目服務,維修中心負責設備維修。這也是一種“無主管”的維修組織結構。這種結構如果運作好,可以減少中間環節、反應快速。
圖2給出了矩陣式組織結構。另一種矩陣式組織結構如圖3所示。
在這種組織結構里,各個單元被賦予更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每個相應的維修單元、后勤單元和相應的生產單元建立客戶關系,為生產單元提供服務;維修管理部門為維修單元提供服務和技術等資源支持。
維修組織的主要任務是:使維修資源與工作量相匹配;有一個良好的決策機制;設計出最佳的維修系統。這個系統能夠使維修成本、維修效率、維修進度、維修有效性、維修質量以及維修組織效率得到控制和激發。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企業的管理組織應該像足球隊一樣,既有分工又不分家,協同一致,以目標為導向,具體的組織形式可以結合企業實際不斷創新。
無論是集中式、分散式還是矩陣式維修組織,都有其優點,同時存在缺點和不足。其優缺點比較如表1所示。
國內企業還將集中和分散式維修相結合,這樣可以優勢互補,揚長避短。組織結構如圖4所示。設備部管理著一支精干專業的維修隊伍,為各個生產部門公共的設施(如PLC)提供支持,各生產部門保有個性化的自主維修隊伍,加上操作員工參與的自主維護,承擔本部門的設備檢修主要工作。同時,設備部門從維修管理的角度,尋求社會化維修隊伍,向各個部門提供維修支援。
我國很多卷煙工廠采用分散維修的方式是很有道理的,為什么?因為煙廠的卷包機組、制絲生產線、動力、物流設備專業差異較大,分散式維修布局有利于做專做精,也有利于快速響應。如果集中,可共享的人才與其他維修資源有限,反而降低了響應速度。無論設計什么樣的維修組織,都要適合企業生產實際。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