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精益生產管理已經形成一種良好的管理體系,下面就精益生產管理的八大理念:利潤源泉、暴露問題、遵守標準、以現場為主、持續改善、人本化、團隊、職能化理念進行詳細的了解。
01.“利潤源泉”理念
精益生產關注通過不斷地降低成本來提高利潤,它的觀點是利潤的源泉在于生產過程和方法。因生產過程和方法的不同,產生的成本會大不相同,售價=成本+利潤的“成本主義”思想已不能立足于競爭激烈的當今市場,應樹立利潤=售價-成本的“售價主義”觀念,通過不斷的現場以及業務改善,降低產品成本,確保企業利潤。
另外,精益管理方式的“利潤源泉”理念也反映在評價尺度的使用方面。精益管理方式主張一切以“經濟性”作為判斷基準。強調高效率并不完全等于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成本,不能造成將提高效率作為追求目標的錯誤導向。
02.“暴露問題”理念
精益管理方式非常強調問題的再現化,即將潛伏著的問題點全都暴露出來,以便進一步改善。其中采用的手段主要包括:不許過剩生產,追求零庫存,目視管理,停線制度等。過剩生產和庫存的浪費與其他浪費是有本質性區別的。因為這兩者浪費因埋沒其他真正的問題點,會阻礙對問題的實質性改善。
03.“遵守標準”理念
標準化活動是確保任何一個團體、任何一個系統有效運作并持續改進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總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制定的標準本身脫離實際;二是實際操作者對標準的理解不夠。為此,精益管理方式特推出“標準作業”制度。
04.“以現場為主”理念
精益生產方式強調現場是一個有機體,絕不能將現場看成是將“腦”托付給管理部門,而只有“手腳”的場所。管理部門不能成為現場的“指揮官”,應以“提供服務”的姿態,扶持現場,并充分挖掘現場的潛能,建立現場的自律機制,使現場真正處于“主人公”的位置。有效于現場管理的可視化看板系統和立足于現場運作的均衡化生產,以及與協作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均充分反映出精益生產方式“以現場為主”的基本理念。
05.“持續改善”理念
精益生產方式有十項改善精神守則:
① 拋棄固有的舊觀念;
② 不去找不能做的理由,而去想能做的方法;
③ 學會否定現狀;
④ 不等十全十美,有五成把握就可動手;
⑤ 打開心胸,吸納不同的意見;
⑥ 改善要靠智慧并非金錢;
⑦ 不遇問題,不出智慧;
⑧ 打破沙鍋問到底,找出問題的癥結;
⑨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
⑩ 改善永無止境。
通過不斷的改善,最終實現“集小變以成大變,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目的。
06.“人本化”理念
精益生產的“人本化”理念主要反映在“多能工制度”上。
在以往大量生產的時代,為追求高產量,將作業徹底地細分化。例如:做鞋子工廠的某個工人,每天僅做右邊的鞋子,因需求某天需要做左邊的鞋子,卻不會做。類似這種機械似單純化的工作,長久以往將會產生工作疲態。
但,如果讓每一位作業員都隨心所欲去做喜歡的工作,按照自己喜歡的模式去工作,可能造成生產率低落,同時又會增長個人主義的氣氛,破壞團隊合作的精神,使整個工廠的管理困難增加,從而使公司失去競爭力。
所以,提升生產率和規避機械單一的工作,似乎是一個兩難的問題,然而,精益生產方式的“多能工制度”,卻使這一個難題得以解決。另外,精益生產方式中的提案制度,自主管理活動以及“少人化”過程減少人員時,從優秀人員中減少等制度,都是“人本化”理念的具體表現。
07.“團隊”理念
精益生產方式強調生產就如同音樂,有旋律(物流)、有節拍(均衡生產)、還有相互之間的和諧(標準作業),而這些是要靠一支訓練有素、協調一致的樂隊(團隊)來保證的。精益生產方式的“團隊”理念主要反映在有利于相助的設備布置形式、設立“接棒區”、“自主研究會”、與協作企業的長期合作關系以及追求全體效率等方面。
08.“職能化”理念
精益生產方式的“職能化”理念主要反映在“不良品不轉入后工序”原則的落實。確保“良品”,這是生產活動的首要條件,任何要素也不能作為輕視質量的理由,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精益生產方式強調檢驗是一種不創造價值的浪費,檢驗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消除不良,并非是挑選不良。因此,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求由造成不良的部門或人員自己負責返修或返工,其目的就是為了找出真正的原因,徹底消除不良。這種明確目的,各盡其職的要求就是精益生產方式“職能化”理念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