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應鏈上,需求的微小變化,會從零售商到制造商、供應商逐級放大,這種現象就叫牛鞭效應。牛鞭效應根深蒂固,是影響供應鏈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在供應鏈設計和管理上要特別關注。
讓我們先舉個例子,來說明牛鞭效應。假定全球消費者對計算機的需求預測輕微增長2%,轉化到聯想(制造商)時就可能成了5%,傳遞到英特爾(一級供應商)時則可能是10%,而到了英特爾的設備商(次級供應商)時則可能變為20%。簡言之,越是處于供應鏈的后端,需求變化幅度越大。這像西部牛仔揮舞的牛鞭,手腕輕輕一抖,鞭梢便會大幅度抖動,劃出一道美麗的圓弧,這或許就是“牛鞭效應”名稱的來歷。
需求變化是不確定因素,供應鏈的自然反應是要么增加庫存,要么增加產能。需求變動越大,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產能、庫存變動就越大。而建立庫存、產能,以及消耗多余庫存、產能都給供應鏈的產品流、資金流帶來很大挑戰。
下圖是從1991年到2001年,北美半導體行業整體庫存量的變化趨勢。讓我們通過這個例子,來理解牛鞭效應的影響。這是個兩級供應鏈:芯片制造是需求方,設備制造是供應商(他們為芯片商提供設備)。半導體行業大致四年一個周期,行業景氣時,芯片商的需求上升,傳遞到其設備供應商時,需求的增幅更大,相應地,設備商就得增加產能、庫存來應對。因為設備商在供應鏈的后端,所以其產能、庫存變化更大。你可以看出,在幾個季度里,設備行業的庫存可以輕易翻一番,或者掉下來一半甚至更多。整個行業因為有多個企業,有聚合效應,單個企業的變化就更劇烈,就如下圖所示。對于半導體設備行業來說,要么是在產能爬坡,整條供應鏈忙地要命;要么是產能下坡,大家為消耗多余的產能、庫存頭痛。上上下下,成本驚人。
牛鞭效應導致對市場變化的過激反應。當市場需求增加時,整個供應鏈的產能增加幅度超過市場需求增加幅度,超出部分則以庫存形式積壓在供應鏈的各個節點。一旦需求增長放緩或負增長,大量資金和產品將以庫存形式積壓,導致整個供應鏈資金周轉不良,影響供應鏈的運作,甚至導致企業倒閉,尤其是處于供應鏈末端的小企業。以思科為例,2000年前后網絡經濟泡沫破滅,直接導致注銷二十幾億美元的庫存。以半導體設備制造行業而言,2000年前后經濟泡沫后的大量庫存,直到2002年才處理完,各大公司動輒注銷幾千萬美金的過期庫存。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過后,半導體設備行業陷入嚴重的衰退。在我當時所在的公司,2009年第一季度的設備產量連兩個季度前的10%也沒有,生產線大幅裁員。對眾多的一級、次級供應商而言,這則意味著新訂單銳減,甚至很長時間沒有新訂單。沒有新訂單就沒有新的營業收入,結果是大批供應商處于崩潰邊緣,大幅裁員,甚至難逃破產厄運。
對市場的響應速度而言,牛鞭效應表明,越是處于供應鏈后端,企業響應速度越慢(也因為其響應幅度最大)。其結果是,當市場需求增加的時候,供應商往往產能不足,無法支持制造商;而當市場需求放緩時,供應商則往往繼續過量生產,造成庫存積壓。由于牛鞭效應,伴隨著過量生產的是整個供應鏈的生產能力過度膨脹。一旦經濟不景氣,整個供應鏈被迫大幅削減人員,關、停、并、轉設備。以我供職過的一個半導體設備公司為例,到2003年,人員從2000年高峰期的5000余人縮減到2200人左右,總部的生產廠房、辦公場所從8個縮減為4個。公司的供應商則經歷了更加劇烈的苦難歷程,大多數供應商的人員減半,營業額只有高峰期的三分之一,有的供應商設備產能力利用率只有30%左右。
對整個宏觀經濟而言,牛鞭效應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行業比另一些行業提前衰退,或滯后復蘇。拿半導體行業而言,供應鏈前端的芯片制造業先于后端的設備制造業衰退;而后者則滯后于前者復蘇。而對于單個企業而言,當經濟復蘇的時候,不但要動員自身的生產能力,更重要的是動員各級供應商。這是因為由于牛鞭效應,后端供應商往往受到更大的經濟影響,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從而更難也更不情愿擴張生產能力。在行業騰飛、經濟景氣時,往往由于后端供應商沒法及時擴張而影響整個供應鏈的銷售業績。
鑒于其重大影響,多年來學術界和工業界都在積極研究牛鞭效應。根據斯坦福大學的李效良教授(Hau Lee)及其同事的研究,牛鞭效應有以下四大成因:
1.多重需求預測。
當處于不同供應鏈位置的企業預測需求時,都會包括一定的安全庫存,以對付變化莫測的市場需求和可能的供應商供貨中斷。當供貨周期較長時,這種安全庫存的數量將會非常顯著。例如一美國計算機制造商預測到某型號計算機的市場需求是10萬臺,但可能向中國的供應商下11萬的零件訂單(“萬一賣得好呢”);同理,中國計算機零件生產商可能向其供應商定 購12萬的原材料。以此類推,供應鏈各節點庫存將逐級放大。
此外,有些預測方法也會系統地扭曲需求。比如前三個月的趨勢是每月遞增10%,那第四個月的預測也將遞增10%。但市場增長不是無限的,總有一天實際需求會降低,這差額就成了多余庫存。如果供應鏈各個企業采用同樣的預測方法,這種系統性的放大就會非常明顯。
2.批量生產、訂 購。
為了達到生產、運輸上的規模效應,廠家往往批量生產或購貨,以積壓一定庫存為代價,換取較高的生產效率和較低成本。在市場需求減緩或產品升級換代時,代價往往巨大,導致庫存積壓、庫存品過期,或二者兼具。例如我所管理的一家加工設備機箱的小供應商,都關門停業幾個月了,還沒有用掉生產積壓下的數種機箱,主要是因為大批量生產。
3.價格浮動和促銷。
廠家為促銷往往會推出各種促銷措施,其結果是買方大批量買進而導致部分積壓。這在零售業尤為顯著,使市場需求更加不規則、人為加劇需求變化幅度,嚴重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比如零售商在促銷,給制造商幾個大訂單;制造商往往不知道這是促銷,還以為是銷量好,就增加產能、庫存來應對;促銷停止了,零售商的訂單量降下來,但制造商的庫存、產能已經增加上去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化掉。其實即使制造商知道是零售商在做促銷,類似的問題還是存在:比如正常需求是100個/星期,促銷下變為150個/星期,那制造商就得想辦法彌補這50個的變動,不增加安全庫存,也得趕工加急,成本上升。對于制造業來說,最好是產量平穩,這樣產能、成本更容易控制。
總的來說,價格浮動和促銷只是把未來的需求提前,到頭來整個供應鏈很難從中獲利,人工制造的波動反倒是成本更高。當然,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價格浮動和促銷的助推器就是“活在當下”的企業績效評估體系。月度指標、季度指標、年度指標的驅動下,打折、促銷就成了銷售利器,盡管大家都不受益。結果呢,就是把原本比較平滑的供應鏈整出一個個的波峰與波谷,而這波峰跟波谷之間的溝壑,就意味著一堆堆的庫存、產能,換句話說,就是浪費、成本。
4.理性預期。
如果某種產品的需求大于供給,且這種情況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廠家給供應商的訂單可能大于其實際需求,以期供應商能多分配一些產品給它,但同時也傳遞虛假需求信息,導致供應商錯誤地解讀市場需求,從而過量生產。隨著市場供需漸趨平衡,有些訂單會消失或被取消,導致供應商多余庫存,也使供應商更難判斷需求趨勢。等到供應商搞清實際需求已經為時過晚,成為又一個“計劃跟不上變化”。
這種現象在2000年前后的電子行業得到充分體現,整條供應鏈都深受其害,積壓了大量庫存和生產能力,前面提到的思科就是一個典型例子。2005、2006年前后全球原材料短缺,大家拼命多下訂單,希望冶煉廠能多分配些產能,客觀上造成了冶煉廠產能的過度膨脹。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很多企業預計需求低迷會持續很久,就大幅度減產,以消耗現有的庫存。全球很多經濟體很快觸底反彈,從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部分電子產品短缺,造成市場上類似的過激反應,掀起新一輪的產能、庫存膨脹。
上述種種成因,除了批量生產與生產模式有關外,別的大都可以通過供應鏈范圍的信息共享和組織協調來減輕影響。例如上下游企業之間培養信任,并加大非核心保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通過信息交流代替實物的庫存,避免多重預測,減少信息的人為扭曲;在價格政策上,制造商應謹慎使用價格促銷,并盡量與零售商實行“天天低價”;在理性預期上,供應商應以歷史需求為基礎分配產品,從而避免用戶單位虛報需求;在生產方式上,供應商應采用精益生產,使達到最佳經濟生產批量的數量減小,從而減少供應鏈庫存,提高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響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