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計劃優化
制造業環境的變化
上世紀90年代開始,MRP、ERP一路搞得如火如荼,MRP、ERP系統的導入,基本上滿足了企業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但毫無例外的,導入這些系統的同時,對于現場生產排程的要求,各個顧問公司都幾乎有意識的忽略掉,只集中在物料需求計算上(解決需求量的問題)。但隨著近幾年制造業的環境變化,企業又有了更多的挑戰。
但是,應對這個多品種少批量/短壽命周期/短交貨期是很大的難題。如果單是「短交貨期」,有很多庫存也許就可以解決。 [多品種少批量]的時候,庫存量的產品涉及多方面。還有,特別[少批量]的時候需要的時間容易分散,為了防止因庫存量不足的機會損失,安全庫存量的比率比[大批量]時候高。所以總體的庫存保有量非常多。再加上[短壽命周期],該大量的庫存有可能一瞬間就成為不良庫存。
增加庫存就能把問題解決嗎?增加太多庫存,容易造成溢出庫存,惡化現金流轉,開始發生不良庫存。
怎樣解決「制造業的困境」
比如從結果看雖然[多品種少批量]、[短壽命周期],想辦法[縮短制造提前期]是重要的。不管怎樣做,只要縮短制造提前期,它可以得到這樣那樣的種種好處:
怎樣縮短生產提前期?
多品種少量必然會增加換線等待,頻繁的換線降低了現場的有效產出。對于現場而言,會傾向連續生產同種批量,從而減少設置時間,提高產出。但是,這樣一來,各個工序上做那種事情也可能發生 [必要的東西不足,不必要的東西在生產中。從結果來看大量發生逾期]。
而對于營業而言,每個訂單負責人會想優先自己的訂單。那時常常會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誰的嗓音大,誰的訂單會被先執行。從全局來看,這并不是最優的結果。如果一個訂單以[特級]優先,別的訂單遲延很長時間,也可能增加全體交貨期的延遲。
為什么會出這種現象呢?這不是[因為無能],而是[視野狹隘]造成的。因為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完全的信息,對于工廠或公司要優先什么、對策是什么,沒有充分信息,不管有多少聰明的人,也不能下正確的判斷。
反過來說,為了下正確的判斷,有必要把確切的信息、合適的時間、提供給合適的人。因此,生產排程系統應運而生。
生產排程系統的作用和導入效果
導入生產排程系統的效果是,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1.可以制作有效的可執行的的生產排程
對于生產排程系統,只要輸入合適的數據,以合適的算法實施生產排程系統,可以計劃生產排程。
比如
1)生產BOM,
其實就是綜合生產工藝數據,它包括物料BOM和Routing(工藝工程)。其主要內容是工序名稱、資源、邏輯關系、物料、工序時間等。一般企業對這些信息都有收集整理,但是沒有做到嚴格、規范和準確。存儲方式也是千差萬別,一般存于EXCELL文檔中,此類方式決定了這些數據無法發揮大的作用。生產排程系統建立工藝模型的過程其實也是對生產基礎信息的收集整理過程,這個工作過程本身就可以很好規范企業生產的很多細節。
2)生產訂單
需要生產什么產品,數量是多少,按多大的批量生產,納期要求是什么時候,最早什么時候能夠開始,通過一系列的要求,明確生產排程的需求源頭。同時,哪些訂單的緊急程度高,哪些低,可根據確定的規范予以指定。
3)排程方法
生產排程系統會按照需求、制造BOM自動編排生產,生產排程的結果還依賴于我們的排程方法。哪些訂單優先排程,哪些設備優先被使用,都是依賴于我們對排程結果的要求而設定的排程方法。
根據這些可以期待下面的效果、
2.可以排除排程計劃的人員風險
現在也很多制造業把排程計劃的生成只托付給「掌握全部的超人」,生產排程只能由經驗豐富的調度師傅來安排,別人很難介入。這種情況下,生產排程計劃會隱藏以下的一些風險:
3.可以高速生產排程
和用人工籌劃排程計劃相比,有電腦超高速計算支持的生產排程系統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生成計劃。因此,為排程計劃進行多次模擬提供了可能;還有,可以和別的系統聯合,實現自動回答交貨期。
4.企業生產決策支持
當利用生產排程系統制定生產作業計劃已經成為企業日常工作,可以正確預見不遠未來的制造狀態、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還有,可以定量模擬,實施什么對策可以得到怎樣的效果。
企業在接到一個生產訂單的時候,通常需要判斷是否接受此訂單,何時可以交貨等。當生產過程中出現一些異常,比如工序推遲、計劃改變、設備故障等,需要生產決策者做出是否繼續生產、改變生產計劃等決策。而這些決策過程需要涉及到很多復雜的因素,單憑人腦很難把它們串起來綜合考慮,計算機可以幫助決策者實現‘what-if’的功能——人來給出一個想法,變成計算機可以接受的生產要求,計算機則給出生產結果,包括最詳細的生產過程,物料需求,交貨時間,對其他計劃的影響等等。面對這些復雜而詳細的信息,決策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經驗與綜合判斷能力,經過多次試排產的計算和人機交互,最終決定一個合理的生產決策。生產排程系統可以使企業的生產決策變成一個科學的決策過程,改變憑經驗、拍腦袋的決策方式。
擴大導入效果
首先要理解,任何一個系統都是企業運行過程中的一個工具,它不是智能的機器人。因此,它也不能自動幫你產生效益,生產排程系統也不能自動擴大效果。生產排程系統會按照企業制定的邏輯做出一個最符合現狀的計劃,同時把現狀的問題反映出來,通過一些改善活動,擴大導入的效果。
舉個例子,一個工廠運用生產排程系統,通過排程系統規劃出計劃后判斷「瓶頸不是生產機器,是持有特定技能的工作人員」。那么對于這個問題,生產排程系統是無法自動改變這種狀況的,但它能夠把這樣的問題反映出來,這就夠了。剩下的問題是,企業有何對策?
“既然這樣。把那個技能讓幾個人來掌握會有什么效果?試一下這樣改變。這樣會反正下功夫花錢就可以。”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試想,沒有你能做的人平時做什么?是不是沒事做?我們看生產排程系統,就可以明確看出誰的負荷高,誰的負荷低,哪些人是空閑的。是不是實際也是這樣,完全可以到現場確認一下。如果確實是這樣。那怎么辦呢?沒有上進心的人怎樣讓他們掌握新的技能?這時候,或許要從體制或者管理上考慮了,比如建立技能對工資或獎金有影響的制度?對于教技能的師傅,也可以指定獎勵制度。這樣,不僅提高了互相學習的積極性,對于生產產能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利用生產排程系統,組織起來致力于對策,可以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同樣的如果,機器是瓶頸,我們怎么辦呢?生產排程系統也不可能自動提高機器的生產能力阿。我們知道,在約束理論中,有幾個觀點:
1)大多數環節的改善無助于整個系統的改善
2)系統的改善并不是各環節改善之和
3)系統的有效產出決定于資源鏈上的薄弱環節—約束
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從全局考慮,關注并改善約束資源。因此,唯一能夠提高產出的,只能是提高瓶頸機器的能力,比如增加設備的投入。我們可以通過生產排程試算,評估所需增加設備的比率。
生產排程系統畢竟是工具。建立生產排程,如果不實行就沒有意義,而且不能進行超負荷的生產。能夠產生效果的是可以正確判斷的人和基于那些實際行動的組織。建立明確的目標,每個人員都主動行動。只有建立這樣的體制,才能創造更大的成功。生產排程系統是實現這些的有力武器
上世紀90年代開始,MRP、ERP一路搞得如火如荼,MRP、ERP系統的導入,基本上滿足了企業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但毫無例外的,導入這些系統的同時,對于現場生產排程的要求,各個顧問公司都幾乎有意識的忽略掉,只集中在物料需求計算上(解決需求量的問題)。但隨著近幾年制造業的環境變化,企業又有了更多的挑戰。
- 價廉物美的產品越來越多
- 多樣化需要
- 開發競爭激烈
- 暢銷商品的短期化
但是,應對這個多品種少批量/短壽命周期/短交貨期是很大的難題。如果單是「短交貨期」,有很多庫存也許就可以解決。 [多品種少批量]的時候,庫存量的產品涉及多方面。還有,特別[少批量]的時候需要的時間容易分散,為了防止因庫存量不足的機會損失,安全庫存量的比率比[大批量]時候高。所以總體的庫存保有量非常多。再加上[短壽命周期],該大量的庫存有可能一瞬間就成為不良庫存。
增加庫存就能把問題解決嗎?增加太多庫存,容易造成溢出庫存,惡化現金流轉,開始發生不良庫存。
怎樣解決「制造業的困境」
比如從結果看雖然[多品種少批量]、[短壽命周期],想辦法[縮短制造提前期]是重要的。不管怎樣做,只要縮短制造提前期,它可以得到這樣那樣的種種好處:
- 可以順利應對短交貨期的要求
- 減少生產中的中間品的浪費庫存
- 可以推遲供應時間
- 可以減少完成品后中間品的安全庫存量
- 因此,可以改善現金流轉,消減不良庫存
怎樣縮短生產提前期?
多品種少量必然會增加換線等待,頻繁的換線降低了現場的有效產出。對于現場而言,會傾向連續生產同種批量,從而減少設置時間,提高產出。但是,這樣一來,各個工序上做那種事情也可能發生 [必要的東西不足,不必要的東西在生產中。從結果來看大量發生逾期]。
而對于營業而言,每個訂單負責人會想優先自己的訂單。那時常常會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誰的嗓音大,誰的訂單會被先執行。從全局來看,這并不是最優的結果。如果一個訂單以[特級]優先,別的訂單遲延很長時間,也可能增加全體交貨期的延遲。
為什么會出這種現象呢?這不是[因為無能],而是[視野狹隘]造成的。因為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完全的信息,對于工廠或公司要優先什么、對策是什么,沒有充分信息,不管有多少聰明的人,也不能下正確的判斷。
反過來說,為了下正確的判斷,有必要把確切的信息、合適的時間、提供給合適的人。因此,生產排程系統應運而生。
生產排程系統的作用和導入效果
導入生產排程系統的效果是,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1.可以制作有效的可執行的的生產排程
對于生產排程系統,只要輸入合適的數據,以合適的算法實施生產排程系統,可以計劃生產排程。
比如
1)生產BOM,
其實就是綜合生產工藝數據,它包括物料BOM和Routing(工藝工程)。其主要內容是工序名稱、資源、邏輯關系、物料、工序時間等。一般企業對這些信息都有收集整理,但是沒有做到嚴格、規范和準確。存儲方式也是千差萬別,一般存于EXCELL文檔中,此類方式決定了這些數據無法發揮大的作用。生產排程系統建立工藝模型的過程其實也是對生產基礎信息的收集整理過程,這個工作過程本身就可以很好規范企業生產的很多細節。
2)生產訂單
需要生產什么產品,數量是多少,按多大的批量生產,納期要求是什么時候,最早什么時候能夠開始,通過一系列的要求,明確生產排程的需求源頭。同時,哪些訂單的緊急程度高,哪些低,可根據確定的規范予以指定。
3)排程方法
生產排程系統會按照需求、制造BOM自動編排生產,生產排程的結果還依賴于我們的排程方法。哪些訂單優先排程,哪些設備優先被使用,都是依賴于我們對排程結果的要求而設定的排程方法。
根據這些可以期待下面的效果、
- 生產提前期的縮短
- 交貨期遵守率的向上
- 庫存減少
2.可以排除排程計劃的人員風險
現在也很多制造業把排程計劃的生成只托付給「掌握全部的超人」,生產排程只能由經驗豐富的調度師傅來安排,別人很難介入。這種情況下,生產排程計劃會隱藏以下的一些風險:
- 該員工休假
- 容易受到主觀因素影響
- 不能驗證計劃的有效性
3.可以高速生產排程
和用人工籌劃排程計劃相比,有電腦超高速計算支持的生產排程系統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生成計劃。因此,為排程計劃進行多次模擬提供了可能;還有,可以和別的系統聯合,實現自動回答交貨期。
4.企業生產決策支持
當利用生產排程系統制定生產作業計劃已經成為企業日常工作,可以正確預見不遠未來的制造狀態、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還有,可以定量模擬,實施什么對策可以得到怎樣的效果。
企業在接到一個生產訂單的時候,通常需要判斷是否接受此訂單,何時可以交貨等。當生產過程中出現一些異常,比如工序推遲、計劃改變、設備故障等,需要生產決策者做出是否繼續生產、改變生產計劃等決策。而這些決策過程需要涉及到很多復雜的因素,單憑人腦很難把它們串起來綜合考慮,計算機可以幫助決策者實現‘what-if’的功能——人來給出一個想法,變成計算機可以接受的生產要求,計算機則給出生產結果,包括最詳細的生產過程,物料需求,交貨時間,對其他計劃的影響等等。面對這些復雜而詳細的信息,決策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經驗與綜合判斷能力,經過多次試排產的計算和人機交互,最終決定一個合理的生產決策。生產排程系統可以使企業的生產決策變成一個科學的決策過程,改變憑經驗、拍腦袋的決策方式。
擴大導入效果
首先要理解,任何一個系統都是企業運行過程中的一個工具,它不是智能的機器人。因此,它也不能自動幫你產生效益,生產排程系統也不能自動擴大效果。生產排程系統會按照企業制定的邏輯做出一個最符合現狀的計劃,同時把現狀的問題反映出來,通過一些改善活動,擴大導入的效果。
舉個例子,一個工廠運用生產排程系統,通過排程系統規劃出計劃后判斷「瓶頸不是生產機器,是持有特定技能的工作人員」。那么對于這個問題,生產排程系統是無法自動改變這種狀況的,但它能夠把這樣的問題反映出來,這就夠了。剩下的問題是,企業有何對策?
“既然這樣。把那個技能讓幾個人來掌握會有什么效果?試一下這樣改變。這樣會反正下功夫花錢就可以。”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試想,沒有你能做的人平時做什么?是不是沒事做?我們看生產排程系統,就可以明確看出誰的負荷高,誰的負荷低,哪些人是空閑的。是不是實際也是這樣,完全可以到現場確認一下。如果確實是這樣。那怎么辦呢?沒有上進心的人怎樣讓他們掌握新的技能?這時候,或許要從體制或者管理上考慮了,比如建立技能對工資或獎金有影響的制度?對于教技能的師傅,也可以指定獎勵制度。這樣,不僅提高了互相學習的積極性,對于生產產能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利用生產排程系統,組織起來致力于對策,可以得到非常大的利益。
同樣的如果,機器是瓶頸,我們怎么辦呢?生產排程系統也不可能自動提高機器的生產能力阿。我們知道,在約束理論中,有幾個觀點:
1)大多數環節的改善無助于整個系統的改善
2)系統的改善并不是各環節改善之和
3)系統的有效產出決定于資源鏈上的薄弱環節—約束
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從全局考慮,關注并改善約束資源。因此,唯一能夠提高產出的,只能是提高瓶頸機器的能力,比如增加設備的投入。我們可以通過生產排程試算,評估所需增加設備的比率。
生產排程系統畢竟是工具。建立生產排程,如果不實行就沒有意義,而且不能進行超負荷的生產。能夠產生效果的是可以正確判斷的人和基于那些實際行動的組織。建立明確的目標,每個人員都主動行動。只有建立這樣的體制,才能創造更大的成功。生產排程系統是實現這些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