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分類法又稱帕累托分析法或巴雷托分析法、柏拉圖分析、主次因分析法 、ABC分析法、分類管理法、重點管理法、ABC管理法、abc管理、巴雷特分析法,平常我們也稱之為“80對20”規則。 它是根據事物在技術或經濟方面的主要特征,進行分類排隊,分清重點和一般,從而有區別地確定管理方式的一種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對象分成A、B、C三類,所以又稱為ABC分析法。
ABC分類法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首創的。1879年,帕累托在研究個人收入的分布狀態時,發現少數人的收入占全部人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數人的收入卻只占一小部分,他將這一關系用圖表示出來,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圖。該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決定一個事物的眾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識別出少數的但對事物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和多數的但對事物影響較少的次要因素。后來,帕累托法被不斷應用于管理的各個方面。1951年,管理學家戴克(H.F.Dickie)將其應用于庫存管理,命名為ABC法。1951年~1956年,約瑟夫·朱蘭將ABC法引入質量管理,用于質量問題的分析,被稱為排列圖。1963年,彼得·德魯克( P.F.Drucker)將這一方法推廣到全部社會現象,使ABC法成為企業提高效益的普遍應用的管理方法。
此規則通過對同一類問題或項目進行排序,來認明其中少數爭議較大的。帕雷托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美國80%的人只掌握了20%的財產,而另外20%的人卻掌握了全國80%的財產,而且很多事情都符合該規律。于是他應用此規律到生產上。他的主要觀點是:通過合理分配時間和力量到A類-總數中的少數部分,你將會得到更好的結果。當然忽視B類和C類也是危險的,在帕雷托規則中,它們得到與A類相對少得多的注意。
ABC分類法的基本程序
1、開展分析
這是“區別主次”的過程。它包括以下步驟:
1)收集數據。即確定構成某一管理問題的因素,收集相應的特征數據。以庫存控制涉及的各種物資為例,如擬對庫存物品的銷售額進行分析,則應收集年銷售量、物品單價等數據。
2)計算整理。即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加工,并按要求進行計算,包括計算特征數值,特征數值占總計特征數值的百分數,累計百分數;因素數目及其占總因素數目的百分數,累計百分數。
3)根據一定分類標準,進行ABC分類,列出ABC分析表。各類因素的劃分標準,并無嚴格規定。習慣上常把主要特征值的累計百分數達70%~80%的若干因素稱為A類,累計百分數在10%~20%區間的若干因素稱為B類,累計百分數在10%左右的若干因素稱C類。
4)繪制ABC分析圖。以累計因素百分數為橫坐標,累計主要特征值百分數為縱坐標,按ABC分析表所列示的對應關系,在坐標圖上取點,并聯結各點成曲線,即繪制成ABC分析圖。除利用直角坐標繪制曲線圖外,也可繪制成直方圖。
2、實施對策
這是“分類管理”的過程。根據ABC分類結果,權衡管理力量和經濟效果,制定ABC分類管理標準表,對三類對象進行有區別的管理。
ABC分類法的具體步驟
1、收集數據
按分析對象和分析內容,收集有關數據。例如,打算分析產品成本,則應收集產品成本因素、產品成本構成等方面的數據;打算分析針對某一系統搞價值工程,則應收集系統中各局部功能、各局部成本等數據。
2、處理數據
對收集來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按要求計算和匯總。
3、制ABC分析表
ABC分析表欄目構成如下:第一欄物品名稱;第二欄品目數累計,即每一種物品皆為一個品目數,品目數累計實際就是序號;第三欄品目 數累計百分數,即累計品目數對總品目數的百分比;第四欄物品單價;第五欄平均庫存;第六欄是第四欄單價乘以第五欄平均庫存,為各種物品平均資金占用額;第 七欄為平均資金占用額累計;第八欄平均資金占用額累計百分數;第九欄為分類結果?!≈票戆聪率霾襟E進行:將第2步已求算出的平均資金占用額,以大排隊方 式,由高至低填入表中第六欄。以此欄為準,將相當物品名稱填入第一欄、物品單價填入第四欄、平均庫存填入第五欄、在第二欄中按1、2、3、4...... 編號,則為品目累計。此后,計算品目數累計百分數、填入第三欄;計算平均資金占用額累計,填入第七欄;計算平均資金占用額累計百分數,填人第八欄。
4、根據ABC分析表確定分類
按ABC分析表,觀察第三欄累計品目百分數和第八欄平均資金占用額累計百分數,將累計品目百分數為5一15%而平均資金 占用額累計百分數為60一80%左右的前幾個物品,確定為A類;將累計品目百分數為20一30%,而平均資金占用額累計百分數也為20一30%的物品,確 定為B類;其余為C類,C類情況正和A類相反,其累計品目百分數為60一80%,而平均資金占用額累計百分數僅為5—15%。
5、繪ABC分析圖
以累計品目百分數為橫坐標,以累計資金占用額百分數為縱坐標,按ABC分析表第三欄和第八欄所提供的數據,在坐標圖上取點,并聯結各點曲線,則繪成ABC曲線。
按ABC分析曲線對應的數據,按ABC分析表確定A、B、C三個類別的方法,在圖上標明A、B、C三類,則制成ABC分析圖
庫存ABC分類和帕累托原理(Pareto) 有著類似的思想, 帕累托圖最早用于解釋經濟學中的一個現象,即20%的人口控制了80%的財富, 這一現象被概括為”重要的少數和次要的多數”,這就是帕累托原理。帕累托原理也適用于企業的庫存管理決策中(大部分決策不如何重要,而少數決策卻影響甚大)。
1. 將存貨單元累計20%,但成本卻占總成本的80%的物料劃分為A類庫存;
2. 將存貨單元累計20%—50%,而成本占總成本15%的物料劃分為B類庫存;
3. 將存貨單元累計50%—100%,而成本占總成本5%的物料劃分為C類庫存。
字母A、B和C代表不同的分類且其重要性遞減, 選用這三個字母并沒有特別的意義, 將物料分為三級也不是絕對的。這種分類并不是影響物料重要性的唯一標準,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的劃分標準:物料的單位成本;物料的資源是否容易獲得;提前期、物料的缺貨成本等。
運用ABC法的關鍵,在于如何以“重要的少數和次要的多數”作為依據, 通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將管理對象的庫存物料按照分類指標劃分為ABC三類, 然后采取相應的控制策略,這就是ABC分類法的基本思想。
二、實施策略
在實踐中,人們常以產品品種數量和對應的金額作為劃分標準, 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是物料分類的唯一準則,只是一般的ABC分類法。ABC分類法實施的一般程序為:
1. 確認庫存中每一種物料的年度使用量;
2. 將每一種物料的年度使用量和物料的成本相乘,計算每一種物料的年度使用金額;
3. 將所有物料的年度使用金額求和,得到全年度庫存總金額;
4. 將每一種物料的年度使用金額分別除以全年度庫存總金額, 計算出每一種物料的總計年度使用百分比;
5. 將物料根據年度使用百分比由大至小排序;
6. 檢查年度使用量分布,并根據年度使用量百分比將物料加以分類。
三、控制策略
對庫存進行分類的目的是按利用價值對存貨單元加以區別對待, 采用不同的庫存控制策略分別進行控制。一般地,對于高價值A類物料,應集中力量進行控制以減少庫存; 相反地,對于低價值的物料,如C類物料,一般維持較大庫存以避免缺貨。 可從以下多少個方面實施物料的控制策略:
1. A類物料——應對此類物料進行嚴格跟蹤,精確地計算訂貨點和訂貨量, 并且經常進行維護;
2. B類物料——實施正??刂?,只有特殊情況下才賦予較高的有限權控制, 可按經濟批量訂貨;
3. C類物料——盡可能簡單的控制, 可通過半年或一年一次的盤點來補充大量的庫存,給予最低的作業有限權控制。
這種ABC分類法簡單易行,有助于分析和控制重點物料, 但是,其缺點也顯而易見:第一,判別的標準不全面,僅僅根據品種、金額的好多還難以科學分類,如有些備件, 或比較重要的物料,盡管占用金額不高,但對生產影響大, 且采購周期較長,這類物料也應歸為A類物料。然而,如果按照一般ABC分類法,這類物料也許應歸為B類或C類物料,因此,ABC的劃分,不僅取決于品種和金額的大小,同時應考慮物料的重要性程度, 采購周期的長短等,只有綜合考慮這些多種因素,才能合理地區別ABC。 另外,一般分類法只是一種粗略的區別,因為物料一般品種很多,一次劃分難以合理,也不易控制, 因此, 需要更細、更具體的、針對性的劃分辦法。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對不同的產品,如外購件、自制件、 獨立需求產品和相關需求產品等應進行不同的ABC分析。在分析過程中,不能忽略需求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庫存的量及庫存管理的重點應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作動態調節,此一時是A類物料, 彼一時則可能是B類物料,另外,倉庫管理部門和其他部門如銷售部門、 工程部門等應實現信息共享,如果某一時期,銷售部門計劃放棄某產品,則應將這信息及時反饋至倉庫管理部門。 倉庫管理部門還應與供應廠商保持聯系, 因為可能市場的變化,某種產品不生產,則供貨商必須及時得到該信息以決定采取相應的庫存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