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SCM)是近幾年在企業實行E化和信息化管理中最流行和有效的管理模式之一。事實也證明,成功的供應鏈管理確實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明顯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美國日用品制造商Proctor&Gamble(簡稱P&G,寶潔)和全球最大的百貨零售企業Wal-Mart,早期就啟用了供應鏈管理,在近年全球經濟不景氣之時,他們卻繼續保持著不斷增長盈利的勢頭,企業發展也達到了相當大的規模。P&G有10萬名員工,生產250種日用品,供應全球100多個國家的50億人消費;Web-Mart有140萬名員工,在全球擁有4400多家大型百貨零售店和大賣場,每星期就有1億人光顧。
SCM的精髓
所謂供應鏈,簡單地說就是把買賣的交易過程連接在一起,就好象用一條鏈子給串聯起來。在商業社會,無論是做什么生意,都離不開買與賣,俗話叫“做買賣”,向別人買材料、自己加工或包裝,再賣給另外的人。簡單的買賣,在運作上不會費太大的事情;復雜的買賣,運作就不那么簡單了。在接到下游買主的訂貨時,就要拿到材料來加工、生產、包裝,然后送貨、收款;萬一材料不足,就要向上游購買,同樣的要進行下訂單、收貨、清點、付款等程序。如果同時要加工、生產或包裝很多種產品,就要向很多上游廠商采購原材料,同時也要供給許多家下游的買主。這樣,“做買賣”就變得復雜了,多半會產生時效性的問題。如果在做生意過程中,各種運作過程在時間上拿捏不準的話,就會出現不是存貨太多積壓資金,就是存貨不足買主只好轉向他人,或者是自己的生產設備不敷使用或閑置無事可做。恰好,供應鏈管理(SCM)就是要把一條鏈子進行整條管理,讓每個環節在時效性上恰到好處,即達到所謂的“Just-in-Time”。這正是SCM的精髓所在。
SCM通常由五部分組成,各部分輕重程度,視在不同應用領域情況有所不同。
第一是制訂SCM策略??匆芾砟男┦?,通過制訂方法來監控、衡量運作是否有效,是否能滿足顧客的需要,提供給顧客高質量的產品。
第二是與上游供貨商建立關系。制訂一套定價、交貨、付款的規則,同時制訂監控方法;有了規則,就可以與自己的存貨管理、付款系統連在一起。
第三是制訂企業產品生產程序。包括加工、生產、測試、包裝、運送的計劃安排,以及質量控制與生產管理。
第四是交貨。也就是與下游買主建立關系,象對接單、倉儲、運送、收款等的管理。
第五是問題處理。從上游買來的東西是否有壞的,賣給下游顧客的產品是否有不滿意的需要退換等問題,都需要有一個流程來處理。
SCM軟件讓管理“透明化”
前面提到的每個部分,都有很多特定的工作內容,需要專用的軟件來處理,合到一起就象一個大拼盤,這種形容并不為過。有的系統整合廠商,試圖把眾多軟件結合在一起,放在同一屋檐下,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完全的。為此專家們建議,與其把零散的軟件結合在一起,倒不如分開兩個層面去考慮:一是策略規劃,一是運作執行。
策略規劃軟件 是用數學與邏輯的運算,來協助提升作業流程效率和減少存貨量。但是運算是否精確,取決于輸入信息的準確與否。如果你的生意是制造或包裝日用品,就要把每一筆下游零售商給你的訂貨信息、每個零售商賣你商品的銷售信息、你的設備產能信息,實時地“喂給”策略規劃軟件,否則軟件不能規劃得那么準確。在前面提到的5個部分中,每部分都有規劃軟件,當然也都需要輸入齊全的信息,才能獲得準確的結果。其中最復雜的,恐怕是需要量的規劃,也就是你要生產或供應多少產品,才能滿足不同下游買主的需求。
運作執行軟件的功用在于,使SCM流程的每一步驟實現自動化。它是一個較為獨立的系統,不需要收集太多方面的信息。例如,工廠生產需要原料或半成品,把采購單用電子化方式傳給上游的供貨商,就是一個執行步驟。執行軟件雖然比較獨立,但是有時候也需要與別的系統連接,與互聯網連接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象是建立專用網站把上下游連接溝通起來,執行軟件就需要把實時信息上網。
安裝SCM軟件的好處就在于對企業的管理“透明化”。在許多行業里,供應鏈就象一個大牌局,大家雖然在一起玩,但每人手里都緊握著自己的牌,恐怕別人看見對自己不利。大家以前沒有仔細想過,把牌攤開后彼此看見了,未必是一件壞事,很有可能是大家都贏的牌局。以前沒有網絡,彼此聯絡不易,想攤牌都不容易,現在網絡發達了,攤牌已經沒有技術障礙了。
SCM理念:攤開手里的底牌
上個世紀80年代,日用品制造商Proctor&Gamble與零售店Wal-Mart,少有信息交流,但是在兩家企業建立關系、電腦系統連接之后,營運情況大為改觀。Wal-Mart分銷處(把商品分送給各零售店)一旦發現P&G的產品不足,就自動通知P&G送貨。有時系統進一步運作,直接進入Wal-Mart零售賣場,每當顧客買P&G產品去結賬的時候,收款機就立即通過衛星將信息傳到P&G工廠,P&G就根據不斷傳來的信息,來決定什么時候開工生產、什么時候運貨到Wal-Mart,不必事先大批生產堆積,或等Wal-Mart叫貨,同時記賬與付款也可自動處理,雙方省時、省力,減少了管理成本。而Wal-Mart把節省的費用回饋給顧客,維持商品的低價位,生意自然就愈做愈大。
Cisco大家都知道是一家全球著名的網絡設備供應廠商,在全球90%網絡通訊中,都會用到Cisco的設備。Cisco的上游有零件供貨商,有協力制造商;下游有分銷處,數量龐大的買賣、復雜的運作,全靠自動化處理。例如,一位顧客在Cisco的網站訂購一臺路由器,一連串的信息就會自動產生:一家協力廠商制造電路板,另一家制造外殼,分銷單位供應電源器等一般設備,再由一家工廠裝配成成品。每家工廠都先接到通知、早有準備,作業流程輪到自己時,很快就能做完,最后經Cisco測試系統檢驗合格,交給經銷商送貨。整個流程都實時自動運作,沒有倉儲、沒有存貨、沒有紙上作業。Cisco稱這種模式為“Just-in-Time”,把這種管理方式稱為異常管理(Management by Exception)。
以上兩個成功的實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把自己的信息開放,讓伙伴分享原來視為機密的信息。攤開手里的底牌,正是SCM的精髓,但也是最難做到的事。
實行CRM需要“藝術”
供應鏈很長,要走出企業的圍墻,才能有效地實現管理。當上下游合作伙伴開放一些敏感信息讓你共享時,你也要開放一些敏感信息讓對方運用。難道就不怕把你的信息泄漏給競爭對手嗎?這是第一個難題需要企業“克服”,這不單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藝術問題。
說服上下游合作伙伴分享敏感信息固然困難,說服企業內部用自動化系統替代傳統的紙、筆、電話和傳真,也同樣是一件困難的事。如果不能獲得企業內部的認同,即使安裝了SCM軟件,有人還是會找辦法繞過去,仍用以前的方法做事。
前面提到的策略規劃軟件,需要輸入準確的信息,才能獲得準確的結果。在系統運行之初,信息必然不完整,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也是明顯地不準確,恰好會被反對的人抓到把柄,解讀為“自動化系統無用”。這時如果處理得不得體,極可能會前功盡棄。事實上,系統上線運行必須經過必要的調整才能順暢,如何使這種情況免于成為反對者的口實,這是一種管理藝術。
縱然有這些路障,一些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還是一步步地克服困難走向自動化供應鏈管理運作。至少目前的一些日用品制造包裝業、高科技企業和汽車工業,采用供應鏈管理的成效都是非常顯著的,證實了企業實行供應鏈管理方向的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