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 其名著《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了“目標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張。德魯克認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所以“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如果一個領域沒有目標,這個領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視。因此管理者應該通過目標對下級進行管理,當組織最高層管理者確定了組織目標后,必須對其進行有效分解,轉變成各個部門以及各個人的分目標,管理者根據分目標的完成情況對下級進行考核、評價和獎懲。
目標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國迅速流傳。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經濟由恢復轉向迅速發展的時期,企業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調動員工積極性以提高競爭能力,目標管理的出現可謂應運而生,遂被廣泛應用,并很快為日本、西歐國家的企業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使組織和個人取得最佳業績的現代管理方法。目標管理最為廣泛地應用在企業管理領域。在設備維護管理中,目標管理對維護策略的選擇也有指導作用。
目標管理能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取得預期的成效,首先取決于目標的制定??茖W合理的目標是目標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脫離了實際的工作目標,輕則影響工作進程和成效,重則使目標管理失去實際意義,影響企業發展大局。
設備的維護策略就是設備維護管理的總的指導方針和貫徹這個方針的具體工作計劃的綜合。在設備維護管理中,策略是綱領性的,是對全局影響最大的要素。策略選擇不當,則會造成設備維護的被動和低效,達不到設備維護的目的,甚至會拖累企業目標的實現。
設備的預防維護策略是設備管理體系中最重要的維護策略,預防維護策略的落地和不斷優化是設備管理的基礎工作。
設備維護策略的選擇要充分考慮設備的特性,從設備的結構特點、性能特點、服役時間、負荷大小、復雜程度及重要程度入手,綜合考慮企業的資源特點,包括人力資源狀況、技術水平狀況、組織結構狀況、備件供應狀況、企業的社會狀況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設備維護策略的選擇必須和企業的目標相適應,維護策略選擇的正確性對維護的效果至關重要。
設備維護的目標可概括為:設備可靠性提升、生產效率最大化、質量缺陷最少、預防故障發生、最小的運營成本和設備運行風險最低。
設備可靠性提升是維護管理的重要目標,它是設備維護的目標中最基礎的一個,對其他目標的影響最大。如果設備不可靠,生產效率必會受到影響,運行的風險也會增加。所以,以設備可靠性為中心的維護策略(RCM)應該是設備維護目標的主要策略,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毫無疑問,在選擇設備維護策略時,應該把可靠性目標放在最關鍵的位置,并把建立可靠性文化建設作為工作的重點,這樣才能逐步走向良性循環。
以往,在事后維修階段,成功解決緊急問題的人受到大家的贊賞,他們對于組織的價值往往體現在數量稀少并且能解決那些重復出現的問題。狀態維修人員也是會得到獎勵,因為他們提前辨識了設備的問題。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在故障發生之前辨識問題并不意味著這些問題已經避免了,只是這些問題在引起設備故障之前被維修了。這里沒有完全體現出預防故障發生的意識。
以設備可靠性為中心的策略,就要從減少故障的后果影響、減少損失的預防策略向減少故障發生機會的策略過渡,進而再把減少故障發生的可能性作為工作重點。要形成上下一致的可靠性文化、預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