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供應鏈上,從下級供應商到供應商、再到生產商,從總部到辦事處到客戶,同一個公司的不同部門,大家都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利益訴求會驅動局部優化的行為,而局部優化往往是以犧牲全局優化為代價的,最后又影響到局部優化。比如作為客戶,你自然希望供應商備貨越多越好(客戶的局部優化);但備貨太多,增加了供應商的成本,從而增加整條供應鏈的成本(犧牲全局優化);供應商成本過高,要么在降低質量、服務,要么轉嫁給客戶,最后還是客戶受影響(影響客戶的局部優化)。
所謂供應鏈集成,就是從供應鏈的角度著眼這些問題,優化供應鏈的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讓供應鏈的總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服務水平更高,從而提高供應鏈的競爭水平,在鏈與鏈的競爭中勝出。
究竟如何集成供應鏈?這里要解決兩個問題:關系和連接。
關系是理順供應鏈上公司與公司、部門與部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他們愿意協作,用全局優化代替局部優化;
連接是通過流程建設與信息系統,對接公司與公司、部門與部門的流程與系統,讓公司與公司、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員工之間協作更容易,提高供應鏈的效率。關系是解決愿不愿意做的問題,連接是解決能不能有效地做的問題。
從子供應商到供應商到生產商,從生產商總部到辦事處到客戶,很多公司的溝通都是Email。往往一個料催下來,幾十個Email,抄送幾十個人,大多在ERP外操作,而且Email里的信息與ERP里的八成對不上。公司內部如此,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系統就更難對接。
總括上述的關系和連接問題,關系是解決原不愿意協作的問題,著眼合作伙伴層面(公司與公司、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員工);連接是解決能不能有效協作的問題,著眼訂單層面,即圍繞訂單的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是否通暢。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需要有能力的人來解決;訂單層面的問題,需要信息化和流程優化來解決。對于一些本土企業來說,這兩塊都不具備,所以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就很低。
另外,不管是理順關系還是優化連接,從根本上講,都是促進公司與公司、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協作、協同與集成,必須得從公司內部做起。如果一個公司沒法解決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集成,就很難談起公司與公司之間的集成,即理順公司之間的關系、對接公司之間的系統和流程。供應鏈的集成看上去是很大、很空的概念,但操作起來,一定要自下而上,從員工與員工、部門與部門的協作開始,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