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認為自己腦袋笨的員工很多。
豐田有一個特征,認為“自己腦袋笨”的員工很多。
誰都愿意自己腦袋好。但是,如果腦袋太好也麻煩。如果堅信自己腦袋好,結果就會更糟糕。
因為,不管什么都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于是有時就會忽略問題的本質。比如,聽到報告以后,就認為自己已經把握了一切,就不再去現場確認。
這就像聽了電視新聞里記者的報道以后,就認為已經掌握了世界所有的動向一樣。
記者報道的只不過是那個時點他個人的看法,而如果從別的角度去看,也許可以看到不同的結果。
現在,只從道理上去思考,只憑數字便作出判斷的傾向很嚴重。只通過數字可以知道多少準確的信息呢?
尤其是在制造業的世界里,不只依賴數字,而是自己實際去看,用手去摸,這樣得到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頭腦太好,就不愿意聽進別人的意見。毫不謙虛,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這樣的思想導致公司經營不善的例子數不勝數。
在豐田,由于大家都認為自己的腦袋很笨,因此遇到不懂的事就會馬上問別人,既謙虛又坦率。
甚至有時問到被問的人想責怪“你難道沒有自尊心嗎?”的程度,仍然老老實實低著頭繼續請教。
但是,實際上我認為這正是豐田之所以強大的地方。當遇到困難時,謙虛、坦率地向周圍人詢問、商量,結果便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02
這里有一段以前聽到過的話,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是關于將明治維新與太平洋戰爭進行對比的。
明治維新
挑起對方的內戰,并趁亂實現殖民地化是當時列強的慣用手段。果然,在明治維新前夕,政府軍投靠了英國,幕府軍投靠了法國。
如果維新戰爭長期化,日本就會被殖民地化,分成英領日本和法領日本的分割統治。
得以避免這種情況的,是在幕府軍和政府軍中掌握實權的下級武士們。他們并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級人才。
詳細情況不太清楚,總之,結果是擺脫了列強的統治,實現了明治維新。
太平洋戰爭
另一方面,在太平洋戰爭中負責指揮的將軍們,都是超級精銳。
從結果來看,他們不承認失敗,也不進行反省和軌道修正,竟然決定要進行本土決戰,使1億人玉碎等,作出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決定。
在原子彈投下后的御前會議上,昭和天皇冒著生命的危險,接受了《波茨坦宣言》,作出了英明的決斷。
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的日本。真不敢想象,如果沒有這個英明決斷,今天會怎樣……
這是個非常含蓄的故事。極端點兒說,通過下級軍官們的努力實現開國的日本,大約70年后,被超級精銳集團毀滅了。
從我對今天很多企業的觀察,可以發現很多與這個故事相似的地方。有的公司的發展軌跡完全與故事相同,有的公司已經非常接近。

03
為了避免出現故事中的結局,就需要在事前進行公司內部改革。
人是企業繁榮和持續發展的基礎,沒有高素質、高效率、高度負責的員工,沒有對企業忠誠的員工,任何組織無論如何都是無法做大做強,無法基業長青的。
豐田管理模式強調的是讓員工從內心真正感悟到,工作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意義的。員工要對自己的工作有歸屬感。
豐田管理模式中的人才培養方法其實“就是古代日本人的處事方法、家族觀、社交方法等,是以作為日本人理所當然的行為和價值觀為基礎的,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必須與其他人一起努力的思想。
豐田員工的“腦袋笨”恰恰是豐田管理模式的秘密武器,是豐田管理發展培育人才的一個核心要素。
在當前國際形勢發生巨變,企業經營倫理道德出現混亂的時代,無疑更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