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效率及質量改善的IE七大手法(干貨)
【精益生產咨詢】導讀
什么是IE七大手法?
IE是指Industrial工業,Engineering工程,由英文字母的字首結合。
IE的定義:
美國工業工程師學會(AIIE)1955年對工業工程的定義:
工業工程是對人員、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設置的一門學科。它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術,以工程分析和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該系統所取得的成果進行確定、預測和評價。
到了日本,對IE的定義在上述基礎上加了一些修改,日本IE協會(JIIE)1959年對其的定義是:
IE是這樣一種活動,它以科學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財、物、信息、時間等經營資源,優質、廉價并及時地提供市場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同時探求各種方法給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們帶來滿足和幸福??傊?,IE工業工程是改善效率、成本、品質的科學方法,是對人、物料、設備、能源和住處進行規劃、設計、管理、改進和創新等活動,使其達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效益的目的的一項活動。
在我們中國,通俗一點的講法,IE發展和應用都緩慢,也沒有自個定義(富士康及郭臺銘對這個學科的推廣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應用科學及社會學的知識,以合理化、舒適化的途徑來改善我們工作的品質及效率,以達到提高生產力,增進公司之利潤,進而使公司能長期的生存發展,個人的前途也有寄托之所在。
因此,簡單而言,IE就是代表“合理化及改善”的意義,為了記憶方便,就以中文“改善”來代表“IE”的含義。
所謂IE手法:
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以事實為依據,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對生產系統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并對系統問題進行合理化改善,最后對結果進行標準化的方法。
在日常生產中為解決生產進度,質量等問題僅靠感覺和經驗是無法真正做到的,此時我們必須綜合運用QC及IE手法,不斷加深對工作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比現有方法更輕松,更安全、更正確、更快捷的作業方法。
具體IE手法的定義:
“IE手法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以事實為依據,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對生產系統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并對系統問題進行合理化改善,最后對結果進行標準化的方法“。
IE的基本手法,是由IE始祖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W·Taylor,1855-1915)發明的時間研究(Time Study)和弗蘭克·吉爾布雷斯(Frank Bunker Gilbreth,1868-1924)夫婦發明的動作研究(Motion Study)為基礎發展而來的。
IE七大手法包括:
1、程序分析(整個制造程序分析——工藝程序圖;產品或材料或人的流程分析;布置與路線分析——線路圖、線圖;閑余能量分析——聯合程序分析;工作時雙手的移動操作者程序圖);
2、操作分析(人機操作分析、聯合操作分析——就是在生產現場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操作人員同時對一臺設備進行操作;雙手操作分析);
3、動作分析(17個基本動作);
4、作業測定(運用各種技術來確定工人按照標準完成基本工作所需的時間);
5、時間研究;
6、工作抽樣(調查操作者或機器的工作比率與空閑比率,制定時間標準);
7、預定時間標準(主要用MOD法)。
- 工作研究的目的:
對工作方法、作業流程和作業時間進行科學分析和測定,據此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作業標準和時間定額,使各項作業標準化,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和作業測定。
- 方法研究的目的:
改進工藝和程序,改進工廠、車間和工作場所的平面布置,改進整個工廠和設備的設計,改進物料、機器和人力的利用,經濟地利用人力,減少不必要的疲勞以及改善工作環境。
程序分析
什么是程序分析(Program Analysis)
程序分析是對產品生產過程的工序狀態進行記錄、分析和改善的必要有效的IE手法,它是把工藝過程中的物流過程及人的工作流程以符號形式進行記錄、設計的方法,通過它可以反映工序整體的狀態,從而有效地掌握現有流程的問題點,并研究制定改善對策,以提高現有流程效率。
這里特別強調的是程序分析的目的性,任何工作開始之前最為重要的是要抱有鮮明的目的,才能在工作中明確方向達到目標。因此我們要明確IE程序分析的目的是消除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全部浪費與不合理,從而提高效率。
所以加工、檢查、停滯、搬運任何工序并不因為其存在而合理,衡量的標準是創造價值的合理,否則是浪費。由此看來除加工以外的任何過程都有浪費的嫌疑。掌握全部生產過程包括工藝過程、檢驗過程、運輸過程的實際狀態發現并去除過程浪費與不合理,是程序分析的主要目的和作用。
程序分析的目的
1、準確掌握工藝過程的整體狀態 、工藝流程的順序,明確工序的總體關系,各工序的作業時間確認,發現總體工序不平衡的狀態。
2、發現工序問題點
- 發現并改進產生浪費的工序;
- 發現工時消耗較多的工序,重排簡化此工序;
- 減少停滯及閑余工序;
- 合并一些過于細分或重復的工作。
程序分析的種類及圖表
1、程序分析的種類
程序分析包括:工藝程序分析;流程程序分析;布置與路線分析;閑余能量分析;操作時兩手的移動分析。
2、程序分析的圖表
進行程序分析時,應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圖表進行記錄,如下圖所示:
操作分析
操作分析(Operation Analysis)也稱作業分析,是對影響作業質量和效率的全部因素(作業目的、作業方法、作業環境以及材料、運輸、工裝和檢查等)進行分析,使每個工序的作業者、作業對象和作業工具三者達到最佳組合。
操作分析也是對操作者的作業方法和人機配合進行研究,設計出最經濟、最有效、最安全操作方法的技術。
操作分析是在整個生產流程進行了程序分析之后,對各道工序的作業進行詳細研究,屬于方法研究的第二個層次。
操作分析的目的是改進作業方法,取消多余的笨拙的作業操作,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提高產品質量和作業效率。
操作分析的種類,根據不同的工序作業對象和調查目的,可分為:
1、人機操作分析:
在機器工作過程中,調查、了解在操作周期內機器操作與工人操作的相互關系,從而充分利用機器與工人的能量及平衡操作。
2、聯合操作分析:
記錄和分析一個工作程序內的各個對象的各種不同的動作及其相互關系,通過合理調配各工作對象的工作,取消空閑或等待時間,達到縮短周期的目的。
3、雙手操作分析:
調查、了解如何用雙手進行實際操作,知道操作者如何有效地運用雙手。
什么是人機操作分析
人機操作分析是應用于機械作業的一種最常用分析技術,通過對某一項作業的現場觀察,記錄操作者和機器設備在同一時間內的工作情況,并加以分析,尋求合理的操作方法,使人和機器的配合更加協調,以充分發揮人和機器的效率的技術。
人機操作分析通過人機操作圖進行。人機操作圖描述機器工作過程中,在一個操作周(加工完一個零件的整個過程稱為一個操作周期或周程)內機器與工人操作的相互關系,可將生產過程中工人操作的手動時間和機器的機動時間清楚顯示出來。
人機操作分析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機器與操作工人的閑余時間,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工人的收入。
什么是聯合操作分析
在生產現場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操作人員同時對一臺設備(或一項工作)進行操作稱為聯合操作作業。
聯合操作分析是指當幾個作業人員共同作業于一項工作時,對作業人員時間關系的分析,以及排除作業人員作業過程中存在的不經濟、不均衡、不合理和浪費等現象的一種分析方法,其核心是提高班組的配合程度,減少總空閑時間和等待時間。
聯合操作分析的目的:
1、發掘空閑時間與等待時間;
2、平衡多名作業者的工作;
3、減少周期時間,使機器獲得最大利用率;
4、易發掘最佳工作方法及選配合適的作業者和機器,使人、機作業達到最佳組合。
什么是雙手操作分析
生產現場的具體主要是靠工作人員的雙手來完成。記錄、分析如何用雙手進行實際操作,以提高作業效率,則稱為雙手操作分析。
雙手操作分析時常采用“雙手操作程序圖”。雙手操作程序圖以雙手為對象,記錄其動作,表示其關系,并可指導操作者如何有效地動用雙手,對從事生產性的工作,提供一種新的動作觀念,找出一種新的改善途徑。
雙手操作分析的作用:
1、研究雙手的動作及其平衡;
2、發現伸手、找尋以及笨拙而無效的動作;
3、發現工具、物料、設備等不合適的放置位置;
4、使雙手動作規范化。
動作分析
動作分析(Motion Analysis)概述
動作分析是方法研究的另外一個內容,主要研究分析人在進行各種操作時的身體動作,以消除多余的動作,減輕勞動強度,使操作簡便更有效,從而制定出最佳的動作程序。
程序分析是從大處著眼,根據程序圖分析生產過程的種種浪費,從合理安排程序中去尋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而動作研究則是在程序決定后,研究人體各種操作動作之浪費,以尋求省力、省時、安全的最經濟的方法。
動作分析的實質是研究分析人在進行各種工作操作時之細微動作,刪除無效動作,使操作簡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其內容為:發現操作人員的無效動作或浪費現象,簡化操作方法,減少工人疲勞,在此基礎上制定出標準的操作方法,為制定動作時間標準作技術準備。
它包括:動素分析、影象分析、動作經濟原則等內容。
動作分析是按操作者實施的動作順序觀察動作,用特定的記號記錄以手、眼為中心的人體各部位的動作內容,把握實際情況,并將上述記錄圖表化,以此為基礎,判斷動作的好壞,找出改善著眼點的一套分析方法。
什么是動作
工藝流程和作業的具體實施方法,如為尋找、握取、移動、裝配必要的目的物,操作者身體各個部位的每一個活動。動作大致分為四類:
- 加工—改變目的物形狀和裝配目的物的動作;
- 移動—改變目的物位置的動作;
- 握持—保持目的物形態的動作;
- 等待—無作業手空閑著的動作。
動作分析的目的
生產活動實際上是由人和機械設備對材料或零部件進行加工或檢驗組成的,而所有的檢驗或加工又都有是由一系列的動作所組成,這些動作的快慢、多少、有效與否,直接影響了生產效率的高低。
許多工廠對工序動作的安排,往往是在產品剛開始生產時安排一次,此后除非出現重大問題很少進行變更。
效率的提高一般視作業者的動作熟練程度而定,隨著動作的逐漸熟練,作業者對作業動作習以為常,完全在無意識中進行操作。實際上,這樣的作法潛藏著極大的效率損失。
許多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動作組合,其實都存在: 停滯、無效動作、次序不合理 、不均衡(如:太忙碌、太清閑等)、浪費等不合理現象。這些動作對產品的性能和結構沒有任何改變,自然也不可能創造附加價值,使生產效率因之降低。
吉爾布雷斯說:“世界上最大的浪費,莫過于動作的浪費。”
以日常生活中的動作為例:一個熟練的廚師,可以同時用兩個甚至更多的爐子炒菜,快速而且不會出差錯。而平常人則可能用一個爐子炒菜都會出現在中途發現某一種材料還未準備好的狀況,所耗費的時間也更長。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動作安排合理與否造成的。
動作分析就是對作業動作進行細致的分解研究,消除上述不合理現象,使動作更為簡化,更為合理,從而提升生產效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