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管理者都很忙,不管是從員工剛提拔到管理者崗位,還是中層管理者晉升到高層管理者,工作還是像以前一樣,事無巨細,事必躬親,連走路腳跟都不帶落地。
即使一天25小時好像都不夠用,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可是工作業績還是不太盡如人意。
實際上,靜下心來想想,很多時候是時間管理出了問題,屬于錯殺了時間。
時間這個東西,是這個世界上最稀缺的資源,什么東西都可以用金錢換的,就是時間不可以,過去的2023年,永遠都不會再回來了!
O1、重內部輕外圍
一般管理者非常重視本部門事務,90%的時間都花在了部門內部具體事務上。
譬如一個企業分管生產工作的副總,保質保量保時完成生產任務是首要職責,于是一頭扎進車間現場,開展生產組織工作。
生產計劃變化后的應變,產品質量問題追責,物料供應或質量問題進行任務調整,開展生產現場精益改善,設備故障后的組織緊急搶修......
起早貪黑,披星戴月,可是經年數月以后,還是陷在如上循環的泥沼中,工作效果并不佳。
所有的時間已經都撲在了生產本職工作上,拼盡了全力還是被上司詬病,管理者本人既郁悶也沒面子。
很多現象本身,問題根結不在本身,而在外圍,必須圍魏救趙。
還是拿生產工作來說,決定生產工作順暢與否的關鍵在于銷、研、供體系與生產的協同程度,生產環節是銷、研、供、產四大體系的樞紐,是它們協同程度的反饋器。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瀑布的源頭都是渾水,下游的生產哪能有清澈的水?
所以搞生產工作的人,尤其是高層管理者,必須把自己的時間大部分用在外圍上。
產銷協同,客戶需求都沒有摸準,生產計劃還有什么用?
要么計劃整天變動,帶來整個供應鏈的牛鞭效應,要不缺貨,停產,客戶一片投訴;要不生產好了即成為庫存,客戶不需要了,久而久之資金鏈斷裂。
在這種情形下,沒有辦法搞生產,也不是生產本身所能解決的。
生產管理者必須坐在營銷管理者的辦公室,溝通探討客戶需求如何弄準,勸說這項工作對生產及時履約的重要性,請求營銷前端必須投入人力物力去落實,把計劃靠天收變為靠人收!
不一定100%準確,變以前2(準):8(錯)開為8(準):2(錯)開亦可,立足于持續改進,這項工作對生產下屬們的支持善莫大焉。
由于營銷在企業中一般都很強勢,弱勢的生產管理者想要實現這一目的,那花的時間海了去了。
產供協同,再強的企業,80%的原材料都來自于供應商合作伙伴,沒有他們的配合,生產也是無本之木。
所有搞生產工作的人,肯定都吃夠了物料供應的苦:說好的物料今天齊套,人員齊備,流水線開動了,可是供應商食言了,供應商物料沒有發貨,理由千奇百怪,不僅造成生產履約困難,人員窩工損失巨大,可是怎么辦?
還有物料到是到了,可是一檢驗,產品有瑕疵,需要退貨,你說鬧心不鬧心?!
然后一追究,問題五花八門,有雙方工藝、圖紙交接不清了,有計劃調整趕工的,有供應商的供應商出問題的,有供應商生產過程控制不嚴的額,等等。
這個要解決可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從供應鏈體系整改入手。
我們技術部門與供應商的技術、圖紙交接流程的改進,這個難度一般蠻大的;
供應商準入時混進了帶病的,必須根除,可是更換一個長期供應商,沒有2、3年不可能,備件供應、模具啥的;
生產計劃無縫向下游供應商傳遞機制的建立,等等,這又是一項需要花費數年時間的工作,由于涉及物資采購敏感環節,還不一定能成功,很多時候,正確的主張屈從于采購政治。
產研協同,就是IPD流程,就是人們常說的產品可制造性。一切沒有IPD思想的生產,都是在艱難中生產。
品設計不講究標準化,一個產品光是螺絲螺柱就幾十種,生產線一切換,又是另外幾十種,并且很多螺柱的形狀、大小、材質、長短都差不多,很難目視化分辨,生產線上的工人經常上錯。
一旦上錯,若后端檢驗出來,返工重來,但費時費工;若檢查不出來流入市場,則砸了自己市場口碑。
不考慮生產方式、不考慮采購方式、不求質量與成本平衡的研發不是研發。
研發在新產品可采購性、可制造性上要多幫助生產,新產品只有生產好賣出錢,客戶滿意了,才是一個研發過程的真正結束。
研發向來看不起生產,要研發兼顧一下下游生產環節,那生產管理者不知道要跑多少趟研發部門,參加多少次產品評審會,才能換來生產一點便利,這其中時間能少得了?!
生產高層管理者必須多把時間放在銷、供、研上的協同溝通上,而不能一頭只扎進生產環節本身上,前者事半功倍,后者事倍功半。
02、重物事輕人事
作為一個部門或一項業務的管理者,有時候還脫不開以前工作模式的窠臼,喜歡做事,甚至還喜歡獨狼式一個人做事,個人的成功掩蓋不了團隊的失敗。
如果一個團隊有30個人,讓每一個人的工作效率維持在100%,而不是60%,70%,團隊效率提升10%,就相當于增加了3個人,提升20%,就相當于增加了6個人。
管理者水平再高,三頭六臂,一個人抵3個人,一天也是24小時。
如果團隊效率沒有人去支撐,隊員都在旁觀或是窩工,管理者一個人忙死了也是白搭。往往累個半死,還被上司訓斥,有的甚至中途被撤換下來。
這就是一個管理者沒有將自己時間進行合理的分配,高層管理者就應該多管人少管事,為團隊每個人打造支援系統,讓10個人、100個人暢快干活,這是一個管理者最大的功績,而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既然你是管理者,就必須轉變凡事躬親的思維,安排合適的人負責相應的工作就尤為重要,因為你不能再像從前一樣,一個人一騎絕塵式的工作。
2011年5月,普華永道對全球CEO開展第14次年度調查,結果顯示,CEO的優先任務是管理人才,并且75%的CEO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對自己公司的人才管理策略做出“一些變革”和”重大變革“。
實際上,管理者開門只有三件事情:培人、選人、換人,做不好這些,所有的目標和設想都將是空中樓閣。
培養人才,只能3年、5年以后才能出成果,如果培養方法、機制不對,還不一定能夠出成果。
這個時間投入非常巨大,但是也是管理者必須要做的事情,因為你不做,沒有人能夠去做,這是管理者的專有責任,責無旁貸。
一切問題都是管理問題,一切管理都是人的問題。對人的能力進行管理的能力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切所謂的高科技、好產品、高品質、卓越管理、基業長青等等等等,都源于此;一切紅海產品、質量低劣、管理粗放、虧損倒閉等等等等,也是都源于此。
有一位熟悉的公司老總說過:若下屬扯皮官司打到我這兒,不換流程就換人!松下幸之助也曾說過:企業即人,成也在人,敗也在人。
一個企業,除了把人管理好以外,還有什么更要緊的事情嗎?
通用電氣韋爾奇曾說:對于一家百年老店來說,是優秀的人才而不是宏大的計劃成就了一切,否則通用不會成功,所以我在招募、培訓、開發和獎勵人才方面花了很多的時間。
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天天一手拿罐水,一手拿罐肥料,四處溜達,好讓事物都欣欣向榮,偶爾也要修剪修剪。
03、重眼前輕長期
在一些企業經常聽到企業高層對車間主任說:現場怎么這么亂,下班后立即召集大家清理、打掃一下,太不像樣了!
經常聽到企業高層對生產經理說:最近生產交付怎么這么差,該交的交不出去,生產出來的卻庫存一大推,這樣下去資金鏈都死在你這兒了,趕緊計劃排排好!
經常聽到企業高層對質量經理說:最近產品質量老是問題頻出,售后工作量和客戶投訴大幅上升,馬上必須給我降下來......
企業管理者都希望借助“立等式”管理辦法來應對長期痼疾,往往事與愿違。
作為管理者,分不清事務四象限法則,干的都是火燒眉毛的事情,天天救火,怎么也救不完,辛苦倒是很辛苦;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那些追根溯源的事情就是不干。
短平快效果來得快,但復辟也快。
譬如降庫存,老總們這時開始重視庫存,很好,任何事情什么時候做都不算晚。
國人做事方式大家是知道的,喜歡疾風驟雨,希望明天庫存就能降下來。
召開降庫存動員大會,要求營銷趕快將成品發出去,要求生產減少半成品,要求物料采購審批到董事長,不顧運輸成本要求供應商多頻次小批量送貨,要求采購將原材料壓在供應商處……,完成不了立即考核。
三個月后,好像效果不錯,老總們總算松了一口氣,工作重心又撲到市場、研發上去了,這兩個可是企業經營業績的開源之本呀。
半年后,庫存數字又悄無聲息地恢復到以前,甚至還超過過往,老總們又急了起來,重新又開始動員……
真正的降低庫存,如同減肥一樣沒有捷徑,秘密在于采取科學的套路、方法持續改善。
要解決好庫存問題,就必須樹立全局觀,從客戶需求開始,生產計劃、供應鏈,一直到賬款回收,整體優化供應鏈管理體系。
降庫存功夫在外圍,切忌搞表面運動,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打死庫存這個妖怪。
如果體現在時間分配上,管理者熱衷于享受“戰術實現”的快感;而沒有意識把時間預留出來,從局部地形中抽身去俯瞰全局地圖,去思考戰略方向和路徑選擇。
這種情況下,管理者實際是“以戰術的勤奮掩蓋了戰略的懶惰”,說的嚴重點,是失職。
培根說過最快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中國古人還有一句話:欲速則不達。
有些事情做快了,比不做還可怕,因為建立在沙灘之上的大廈必將傾覆,不僅損了財力,折了人力,浪費了時力,更重要的是打擊了信心。
眼前的得利,人人喜歡并熱衷。由于只能看到賬上面看似靚麗的數字,實際上各項工作已經走在崩潰的路上,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管理者應有整體戰略,不應計較一城一池、一時一期的得與失。
任何硬來、快來,局部的成功,有可能帶來整體的崩潰,再修補,花費的可是較原先十倍的功夫,有時還修補不來,生生地把自己逼進狹仄之地,撲騰不已。
先戰略再戰術,先頂層再局部,宜長遠忌眼前......不要糾結于一時的成敗,眼前的失敗、困頓、損失沒有關系,要有長遠的根本破解之道,要放眼于達成目標。
21世紀是充滿變化的經濟環境,一個組織如要長久獲得成功并超越對手,必須摒棄眼前思維,通過使用以價值觀為基礎的系統方法,著手管理組織全局。
一個方法,一個行動,一個習慣,長久保持就是文化,就是理念,文化立企那可是一輩子的事情,那種靠快速修復、立等可取的辦法是絕對不能得到的效果。
俗話說栽樹的最好時間是二十年前,其次是今天。這里指的是栽樹,松土、澆水、施肥,還要常常照料,不是馬上等不及,要立即砍木打家具。
一切的果,都是若干年前的因,管理者必須從長計議,整體思考,方能打造一個基業長青的企業。
任何人一天的時間只有24小時,再能干的管理者也不例外。
如果每個星期40個小時做不完工作,你要考慮哪項工作是最重要的,優先完成它,而不是一味地延長工作時間。
所以,一個組織的管理者,請尊重這個客觀規律,把自己的時間分配好,克服自轉、親為、短期思維,樹立打源(頭)、團隊和長期思維,通過打造科學流程體系和資源支持系統幫助團隊去沖鋒,結果也許既輕松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