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
標準作業是以較少的工數,制作出高品質產品的一種工作手法,他和作業標準有著根本的不同,作業標準是如何對一個作業組合進行操作的工作手法,而標準作業則是一種作業方式。將作業組合按照所需要的節拍時間匯總在一起的結果構成了標準作業。它是以人的動作為中心的。
-
精益咨詢認為標準化是邁向改善的第一步
-
遵守標準作業可以保證產品品質、也決定生產數量、制造成本。
標準作業三要素:
-
節拍時間
-
作業順序
-
標準手持
-
節拍時間在標準作業當中用Takt Time表示,簡寫為(TT),節拍時間是根據用戶需要的速度計算出來,即
-
日產量 = 月客戶需要的數量/月工作天數
-
節拍時間 = 一天的標準工作時間/日產量
-
在此必須十分注意,節拍時間和設備和人的能力并沒有關系,如果按照設備或人的能力設計節拍時間,將導致過量制造。
-
作業順序是在標準作業中人行動必須遵守的順序,在工序中順序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必須注意,作業順序可以和工藝的順序不同,當然,也可以相同,作業順序是作業員必須遵守的作業規則,任何人都不能違背。
-
標準手持是能夠讓標準作業順利進行的最少的中間在制品數量。不可以增加也不可以減少。
-
標準手持的數量一旦被確定之后,在任何時刻,手持數量必須得到保證,否則標準作業和準時化生產不能實現,任何時刻也包括下班以后和放假的時候。
標準作業三票:
-
標準作業票
-
標準作業組合票
-
工程別能力表
-
基礎技能把握——做自己最熟悉的工程
-
崗前的基本技能培訓
-
基本工程技能的定期認證(操作與理論)
-
關鍵工序的核心人力培養
“用眼睛來管理”——創造看得見的現場
-
標準作業和作業標準——作業的規范化
-
過程控制——采用各種控制手段不讓不良發生
-
4M管理——人、機、料、法的管理
-
QC小組——以班組為團隊的品質改善方法
-
PDCA——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方法
-
質量分析工具等
-
發生不良工程內的人員必須立即做現地的修理和補救對策,要負責到底。
-
品質是制造出來的在工程外對零件的檢查和修理是浪費。
-
在工程內一旦發現不良,必須立即停止生產線,并立即采取對其根源對策的活動
-
一旦發現不良,對時間那臺機器、誰、哪種材料要能夠立即確認,處理
-
每一個周期的動作必須有規律性和重復性,在每周期內實施檢查
-
適當降低工數,使潛在不良能夠顯現,降低不良,提高生產率和品質水準
-
品質不能夠完全依賴于作業員的責任心,必須使用防錯裝置來防止疏忽。
-
所有零件所有工序無論采取什么形式都必須做全數檢查。
-
檢查是工序,不是挑出不良,而是設法對策和減少不良的過程。
-
要全員經營品質,以零不良為目標,提供零不良的產品給顧客。
-
所有數據、工藝、控制等要讓員工看見,一旦不良出現,大家立即明白原因。
-
每一工程的產量目標,品質目標和狀況都要明確,作為改善和維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