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編如下:
雖然業界普遍認為大陸廠商目前掌握的僅是高科技產業中的低階產品領域,但也不得不承認紅色供應鏈已逐步侵蝕Taiwan Inside的地盤,臺灣產業在思考未來發展時,除了持續擴大研發及設備支出,以研發能量與制程技術領先創造不同世代的競爭優勢之外,更應思考如何運用新科技、新工具、新應用、新服務來驅動并建構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價值鏈,才有機會在未來的紅海征戰中突圍。
根據研究,未來10年最具破壞性的創新技術應用包括大數據、智能化、移動應用、云端運算,以及物聯網等領域,簡稱大智移云。以大智移云為基礎的創新,不僅將重新定義產品及服務的功能、重組產業上中下游之關系,更重要的是其將促成產業典范的轉移,以及生態價值網絡體系的重構。
據統計,2020年其所帶來的商機將可達現今網絡產值的30倍,經濟附加總值達1.9兆美元,全球將有超過500億臺連網裝置或組件,包含各類行動與平板裝置,以及各種電器、燈光,甚至機器人等。
大智移云潛在商機雖然龐大,但其市場結構與特質與過去臺灣廠商所習慣面對的單一產品市場迥然不同。首先是,市場區隔破碎化嚴重。國際大廠自組聯盟,各擁標準,供貨商之解決方案互不兼容,廠商想進入必須對多元區隔有更多的了解與掌握,才能找到適合的市場切入點。其次,各類創新應用強調軟硬件整合能力,但由于各垂直領域的專業度高,難以跨領域應用,如智能交通解決方案無法復制到智能制造,因此規模經濟較難以發揮。
最后,相關技術仍持續不斷的在進展,如高整合、低成本、低耗能的先進感測技術與相關智慧分析的軟硬件仍在發展中,距產業商用化尚有距離,難以大規模的擴散應用。
因此,未來臺灣廠商應思考著重于垂直市場,以應用情境出發,結合擅長的硬設備,如移動終端、物聯網設備,整合云端與大數據應用,以創造新的產品與服務模式。舉例而言,未來零售業將朝O2O在線線下整合發展,并強化顧客店內體驗經驗,廠商可針對零售業需求,發展結合顧客分析服務、店內物聯網感測設備、智能移動App等產品與服務,提供零售業完整的軟件加硬件、流程加信息分析的解決方案。
過去臺灣信息電子產業的成功,主要是靠量的擴充,亦即透過規模經濟來擴大市占率,未來是否能轉變為以質的提升來促成產業的升級轉型,亦即借由試煉在地的大智移云創新應用,走向全球智慧化服務,應是臺灣產業能否突破紅色供應鏈,改變臺灣整體經濟面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