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供應鏈(來自不同地方的中間產品和服務經由它進入成品生產)已經改變了世界,在全球貿易中的占比接近80%,其中包括約12萬億美元的中間產品和服務貿易。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一項研究顯示,未來10年里,全球供應鏈性質的改變將重塑全球貿易格局。
該行發現,身為世界最大全球供應鏈源頭的中國,將剝離很大一部分低成本制造業。印度和東盟(Asean,由10個東南亞國家組成)很可能將從此次低成本制造業遷移中獲益,孟加拉國和非洲也將分得一杯羹。最后一點,中國圍繞“新絲綢之路”(New Silk Road)、即“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計劃建設基礎設施的戰略,預示著全球供應鏈將擴張至相對較新的地區。
上圖展示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表明了中國制造業格局的改變可能會對全球制造業產生多大的影響。
渣打全球題材研究主管祈文禮(John Calverley)把中國制造業工資水平上升視為一種顛覆性趨勢。他在提到最近一項對華南制造業中心所作的調查時表示:“隨著中國工資成本上升,包括東盟國家、印度和孟加拉國在內的新的低成本制造業中心,發展速度正在加快。”那項調查顯示,華南制造業中心11%的工廠計劃遷往海外,以躲避不斷上升的成本。
這種轉變將提升新興市場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鞏固新興市場的出口實力——新興市場在全球出口中所占份額現已高于發達國家。
然而,祈文禮稱,與中國制造業產能遷往他國相比,全球供應鏈的最大轉變更多的來自于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的新投資流向東盟、印度及其他地區。他說,過去,其中一部分投資可能會流向中國,但今后它們將會越來越多地尋找新目的地,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內陸地區的工資水平快與沿海地區普遍較高的水平相當。
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研究服務機構《東盟投資參考》(Asean Confidential)認為,類似的趨勢將促使日本日益向東盟敞開懷抱、將其視為自己的經濟合作伙伴。
《東盟投資參考》認為,日本進軍東盟有三波行動。第一,該機構預測,在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的支持下,日本貿易綜合企業對一系列行業的投資將會激增。第二,成千上萬家日本企業將向制造業和零售業投資。第三,該機構預計,日本政府官方發展援助機構——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對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將會增加。
為了說明這種承諾的力度,《東盟投資參考》舉了國際協力銀行的例子,該行在東盟的貸款、擔保和參股承諾累計達到12.59萬億日元(合1020億美元),約占該行投資組合的20.5%。僅印尼一國就在這一敞口中占據了5.5萬億日元,并由此成為該行的第四大投資對象國?!稏|盟投資參考》預計,印尼以及大湄公河地區將成為日本在該地區新投資的主要焦點。
但是,全球制造業投資者追求弱化中國中心戰略,并不意味著中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會衰落。事實上,總部位于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可能會繼續蓬勃發展,但外國對華投資對該全球供應鏈的推動作用,可能弱于預期中的中國對海外投資——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項目投資——日益多元化起到的推動作用(見圖表)。
渣打的報告稱:“‘一帶一路’將進一步促進這種多元化,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反復表示具體路線尚未確定,以及中國歡迎包括印度、日本和俄羅斯在內的所有國家加入‘絲綢之路’計劃。”
其中一條路線基于陸地,即“新絲綢之路經濟帶”(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該線路將經由中、西亞把中國與歐洲連接起來;另一條路線基于海洋,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它將把中國與東南亞、中東、歐洲、可能還有非洲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