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始級
初步實現生產現場的閉環管理,建立了圍繞以生產任務單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生產計劃的下達、生產過程控制、完工等都已經納入信息系統管理,但管理還僅限于物料、設備等關鍵性資源。如:
應用了數據采集工具,能夠及時反饋生產計劃的完工情況。
應用了質量管理系統,能夠對生產過程中的質量進行實時的把控。
應用了部分車間生產作業管理,能夠清晰的知道生產任務的詳細進度。
實現了對關鍵件的追溯管理。
2.規范級
生產車間的各項核心資源都覆蓋了信息化管理,如設備、技術文件、工裝、人員等,生產人員能夠清晰的把控車間各項核心資源的使用情況、空閑情況等,使車間作業中的各項要素能夠得以有效的配合與管理。如:
實現了對設備、人員、工裝、能源等多項資源的自動化數據采集。
與設備集成,實現了對設備實時狀態的管理,如停機、維修等可實時的反饋到系統中。
初步應用了生產排程系統,能夠得出初步優化的生產計劃并指導生產。
根據不同的行業特點實現了生產作業過程的管理,如電子行業的上料防錯等。
建立了完善的生產追溯管理體系。
建立了覆蓋生產過程的文檔管理體系。
3.精細級
生產車間的主要資源已經都納入了信息化系統管理之中,實現了集成化的管理,以及主要資源的精細化管理,并能根據現有資源情況,初步進行優化。如:
能根據現有的資源情況,優化得出排產到分鐘的生產計劃,并建立了與其他資源的集成關系,如得出排產計劃的同時,下達工裝計劃、設備作業計劃等。
在生產準備階段,實現了對技術文件、物料、設備、工藝工裝、人員、能源等與生產任務單的集成化管理。
設備等方面管理更加深入,對設備維修的管理,包括維修計劃、維修任務、維修成本等都納入了系統管理。
建立了生產現場多方面的預警管理與電子看板管理體系。
4.優化級
在精細級的基礎上,實現了對各項資源的優化利用,系統能夠有效的指導現場生產作業,如:
在設備上,實現了設備與能力計劃部分集成,如能力計劃運算時考慮設備的維修計劃,得出最優化的生產計劃。
在人員上,能夠根據車間員工的資質、生產能力等因素,自動化進行生產排班。
在能源上,能夠對能源進行優化,降低能源成本。
5.智能級
建立了覆蓋底層設備、過程控制、車間執行、管理控制等無縫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實現了從生產計劃的下達、排產、生產加工、完工反饋等過程的無人化或少人化。如:
應用了適用于自動化生產的設備,包括數控機床、機器人、自動尋址裝置、存儲裝置、柔性自動裝夾具、檢具、交換裝置及更換裝置、接口等。
應用了聯線技術,可以根據工藝設計,將各種設備聯線,形成一個自動化生產的有機整體,包括SFC、DNC、MDC、FMS、FML、FA等,實現了與設備、與MES系統的實時通訊與控制。
應用了自動化控制和管理技術,包括分布式數字控制技術、生產規則和動態調度控制技術、生產系統仿真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