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等的條件下,企業的生產效率越高,所獲得的市場占有率就越高,所獲得的利潤就高。簡單來說管理就是為了使組織獲得更大的效率,更快更好地達到組織的目標。
那么在企業內部影響生產效率的內部原因是什么?
1.生產職責不清
每個職位應該履行哪些職能,應該做哪些事情,按照什么流程,應用什么方式,方法去執行工作,前后工序和相關人員的關系等等,這些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搞清楚,當然做不好工作。
2.考核不嚴
許多管理人員對下屬考核不能實事求是,不能通過建立和運用科學的數據體系來實現考核,往往是做好做壞一個樣,都彼此彼此皆大歡喜。
這是一種“怕得罪人”的產物,殊不知由此引起的后果:反正做好做壞,做快做慢差不多,導致眾人向后看齊,而不是向前看齊。這不僅是拿公司的錢送人情的問題,而是拿錢去買“效率退化”的問題。這種管理人員本身就不合格,必須及時的更換才能解決。
3.規劃不好
對生產要素(人,機,料,法,環)未能合理規劃,組織分工;
對人員,設備,時間等資源缺乏科學運用與控制;
對質量體系,工藝路線,品質標準等沒有認真地建立和明確……這些必然會導致管理工作低效運行,那生產工作就更不可能有效率了。
4.制度不明
缺乏責任追溯機制,基層管理人作風松散,效率意識匱乏,缺乏三服務意識(服從,服眾,服務)生產管理缺乏領導核心,又沒有制定基本的生產管理制度來保障,生產任務怎么可能被落實呢?更重要的是對于用途的生產干部缺乏有效的培訓指導和優勝劣汰的機制。
5.管理不力
面對各種問題,如果主要管理人員只是一時不知道怎么辦,陷入了困境,迷失了方向,這是正?,F象??扇绻L時間的聽之任之,這就是嚴重的管理的失職行為。
其實面對這些問題,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終究都離不開這幾個原理:
嚴格要求,提高對資源的運用;
提高人員素質,增加工作產出效益;
進行高投入,帶來高產出。
這幾個原理也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而是相輔相承,相互保障的。